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建安年间),以曹操父子为核心的七位著名文学家。他们活跃于乱世,作品既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色,又具清新刚健的文风,史称“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成员及排名: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记忆口诀(顺口溜):“孔陈王徐阮,应刘建安才;七子文章俊,风骨震千载。”

(注:取每人姓氏首字串联,末句强调“建安风骨”的文学地位。)

历史地位: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共同开创建安文学黄金时代。作品反映社会动荡与个人抱负,风格刚健质朴,一扫汉代辞赋浮华之风。王粲、刘桢的诗歌成就尤高,被钟嵘《诗品》列为上品。

注:因孔融年辈较长且政治立场不同,后世也有“建安六子”(不计孔融)的说法,但传统仍以七子并称。

成员列表(按排名先后排序)

孔融肖像
孔融的肖像

孔融

东汉末年官员、名士、文学家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少有异才,四岁让梨传为佳话。历任北海相、少府等职。其文辞藻华丽,锋芒毕露,《荐祢衡表》《与曹操论盛孝章书》为代表作。性格刚直不阿,因屡忤曹操,以"不孝"罪名被杀。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曹丕评其"体气高妙"。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陈琳

东汉末年文学家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章表檄文著称,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笔力雄健,骂曹酣畅淋漓。其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写民生疾苦,质朴深刻。先事袁绍,后归曹操,备受器重。文风刚健,辞采飞扬,曹丕评为"章表殊健"。虽文集已佚,但作为建安文学重要代表,其应用文与乐府创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粲肖像
王粲的肖像

王粲

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少有异才,长安之乱时避居荆州,后归曹操,任侍中。其诗赋俱佳,《七哀诗》写乱离之痛,开现实主义先声;《登楼赋》抒怀才不遇,为魏晋抒情小赋典范。精通数学,重订《九章算术》。刘勰赞其"七子之冠冕",曹丕谓"善于辞赋"。卒于征吴途中,明人辑有《王侍中集》,作为建安文学代表,其创作对六朝文学影响深远。王粲最著名的十首诗

徐干

东汉末年文学家、诗人

徐干(171—218),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赋见长,代表作《室思》六章写闺怨深情,语言质朴真挚。其哲学著作《中论》提倡中庸之道,反对空谈,体系严谨,是建安时期重要论著。性格恬淡,不慕荣利,曹操辟为司空军谋祭酒,转五官将文学。曹丕称其"怀文抱质,恬淡寡欲"。原有集五卷,已佚,明人辑有《徐伟长集》。

阮瑀

东汉末年文学家

阮瑀(165—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少受学于蔡邕,以章表书记闻名,与陈琳并称"琳瑀"。代表作《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文辞畅达,展现了卓越的应用文才能。其诗现存十二首,《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遭遇,继承汉乐府写实传统。曾任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曹丕赞其"书记翩翩"。原有集五卷,已佚,明人辑有《阮元瑜集》。阮瑀最著名的十首诗

应玚

东汉末年文学家

应玚(约170—217),字德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出身儒学世家,与弟应璩俱有文名。其赋作工丽,《正情赋》等作品情感细腻。诗歌《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以比兴手法见长。曾任曹操丞相掾属,后为五官将文学。曹丕称其"和而不壮"。原有集五卷,已佚,今存作品十余篇。作为建安文学代表,其创作兼具儒家风范与文学才情,虽存世作品不多,但在七子中独具特色。

刘桢肖像
刘桢的肖像

刘桢

东汉名士、诗人

刘桢(179—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风格刚劲挺拔,《赠从弟》三首展现高洁品格,被誉为"五言冠冕"。其文亦佳,《答魏太子丕借廓落带书》幽默犀利。性格傲岸,曾因平视曹丕妻甄氏获罪。曹丕评其"妙绝时人"。原有集四卷,已佚,明人辑有《刘公干集》。作为建安文学代表,其诗风骨遒劲,对后世咏怀诗影响深远,钟嵘《诗品》列为上品。刘桢最著名的十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