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七子

前七子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七位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空洞文风,掀起明代第一次文学复古运动,对后世影响深远。

排名口诀顺口溜:“李梦阳,倡复古,石将军战笔如虎;何景明,求变化,岁晏行里叹米价;徐祯卿,诗清发,武昌秋思寄天涯;边贡藏书化灰烬,康海王九思剧曲佳;王廷相言载道,七子共开明文匣!”

前七子的复古运动虽存争议,却是明代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他们的探索为唐宋派、公安派等后续思潮提供了反思的起点。

成员列表(按排名先后排序)

李梦阳

明代文学家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阳)人,明代文学家,"前七子"领袖。弘治六年进士,官至江西提学副使。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引领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其诗雄浑豪放,《石将军战场歌》《秋望》等颇具盛唐气象;散文古朴劲健。因弹劾权宦刘瑾多次下狱,气节为世所重。著有《空同集》,虽创作有模拟之弊,但打破了明初文坛沉闷局面,对嘉靖年间"后七子"影响深远。李梦阳最著名的十首诗

何景明肖像
何景明的肖像

何景明

明代文学家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信阳(今河南信阳)人,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之一。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与李梦阳共倡复古,主张"领会神情,不仿形迹",较李更为通变。其诗清新俊逸,《鲥鱼》《侠客行》等作别具一格;散文亦简洁有法度。反对宦官专权,正直敢言。著有《大复集》,虽38岁英年早逝,但文学成就突出,与李梦阳并称"李何",共同奠定了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理论基础。何景明最著名的十首诗

徐祯卿

明代文学家,吴中诗冠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之一。弘治十八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左寺副。少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其诗熔炼精警,《在武昌作》《偶见》等作风格清朗,独具江南韵致。诗论《谈艺录》强调"因情立格",在复古中重视才情。著有《迪功集》,虽33岁早逝,但作为前七子中唯一的南方文人,其创作兼具复古主张与吴中才情,对明代诗坛影响颇深。徐祯卿最著名的十首诗

边贡肖像
边贡的肖像

边贡

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边贡(1476—1532),字廷实,号华泉,山东历城(今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前七子"之一。弘治九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工诗善文,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倡导复古,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诗风格清婉,尤擅五言,内容多抒写个人情怀与山水之趣。著有《华泉集》。因清廉被劾罢官,归乡后专事著述,对明代文坛复古运动影响深远,为"济南诗派"代表人物之一。边贡最著名的十首诗

康海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前七子"之一。弘治十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因牵涉刘瑾案罢官,归乡后寄情声伎。其散曲爽朗,《中山狼》杂剧借寓言讽世,开创明代单折短剧先河。诗文古朴,《武功县志》颇负盛名。与王九思共创"康王体",推动北曲复兴。著有《对山集》,虽政治失意,但文学戏曲成就卓越,在复古派中别具特色。康海最著名的十首诗

王九思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渼陂,陕西鄠县(今西安鄠邑区)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前七子"之一。弘治九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因刘瑾案牵连贬寿州同知,后罢归。与康海并称"康王",同倡文学复古。其杂剧《杜甫游春》借古讽今,抒写愤懑;散曲爽利,诗文明畅。晚年精研词曲,推动北曲创作复兴。著有《渼陂集》《碧山乐府》等,作为前七子中寿命最长者,其戏曲创作在复古派文人中独树一帜。王九思最著名的十首诗

王廷相

明代文学家、哲学家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明代文学家、哲学家,"前七子"之一。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与文学复古运动,但更以哲学成就著称。继承发展张载气学,反对程朱理学,主张"理在气中",著有《慎言》《雅述》等哲学著作。其诗文古朴,《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提出"意象透莹"说。作为明代重要思想家,其唯物论倾向对王夫之等有影响,著有《王氏家藏集》,在文学复古派中学术成就最为突出。王廷相最著名的十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