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

拼音jiǎn xuē gàn lú chā hán zhú , jiǔ kǒng lòu shēng wǔ yīn zú 。

出处出自唐代白居易所作的《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

意思将干芦苇削剪插在竹管上,九孔泄出流泉声,五音俱全。

注释薛阳陶:此时是浙西观察使、润州刺史李德裕的乐童。据《桂苑丛谈》记载,唐懿宗咸通年间,薛阳陶为浙西小校(军官),押运米到扬州时,曾为淮南节度使李蔚演奏。觱栗:古乐器名,又名筚篥、悲篥、笳管。本出龟兹,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似胡笳。剪削干芦插寒竹:指剪截、削平一段干芦管,做成吹口,名“嘴子”,插在竹管上。九孔:觱栗的竹管有九个孔。五音:古代以宫、商、角、徵、羽为五音,代表五个基本音阶。

原文链接 《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拼音版+原文翻译

相关诗句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林逋《山园小梅·其二》
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孔尚任《甲午元旦》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杨状头赞图》
剪须烧药赐功臣,李绩呜咽思杀身。
——白居易《七德舞》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李白《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