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385—433),原名公义,东晋至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玄之孙。中国山水诗派鼻祖,与陶渊明并称“陶谢”。其诗富丽精工,善摹自然,如《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等句清新传神。出身东晋望族,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因政治斗争被贬,后以谋反罪被杀。诗作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传统,对唐代王维、孟浩然等影响深远。谢灵运最著名的十首诗
古代诗人
三万诗人库,涵盖千年诗坛已认证诗人,从先秦至清末…


郦道元(472—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御史中尉、关右大使等职。他博览群书,访渎搜渠,以三国时代《水经》为纲,通过广泛搜集文献和实地考察,完成了地理名著《水经注》。该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河流及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文笔绚烂,兼具极高的文学与史料价值,被誉为“山水散文的瑰宝”。后于任上遭叛将萧宝夤杀害。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刘宋时,任徐州从事、奉朝请。坐事下狱,建平王刘景素救之,后入刘景素幕府,因谏其谋叛,黜为建安吴兴县令。萧道成执政,入萧道成幕府,掌军书表记。齐立,历任中书侍郎、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廷尉卿、宣城太守、黄门侍郎、秘书郎等职。及萧衍攻建康,微服投之,官吏部尚书、相国左长史。梁立,仕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少以文章著名,晚年才思减退,时谓“江郎才尽”。其诗风格略近于鲍照,号称“江鲍”。江淹最著名的十首诗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刘义庆最著名的十首诗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早年出入于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丽。梁元帝时任右将军、散骑侍郎、封武康县侯,出使西魏。梁亡后被强留于北方,因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先后得到西魏和北周的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作品时有用典堆砌和隐晦的缺点,但总的来说,其艺术成就,集六朝之大成,对唐代诗赋的发展产生颇大的影响。著有《庾子山集》。庾信最著名的十首诗

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其诗清新流丽,开创“永明体”,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等句展现山水诗新境界。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宣城太守,故又称“谢宣城”。因卷入政治斗争下狱而死,年仅36岁。诗风摆脱玄言影响,注重声律对仗,对唐代律诗形成有重要启发,李白屡屡称颂其“清发”诗才。谢朓最著名的十首诗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微,自幼聪慧好学。其文体清拔古朴,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尤以山水小品书札闻名,如《与朱元思书》,描绘浙西山水,清新秀逸,是南朝骈文佳作。亦擅诗,多咏边塞与山水。曾奉诏撰《通史》,未成而卒。另著有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吴均最著名的十首诗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较深研究。卒谥贞白先生。著有《本草经集注》《真诰》等。

鲍照(414—466),字明远,南朝宋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以乐府见长,风格雄健奔放,《拟行路难》开创七言歌行新风。代表作《芜城赋》以骈文写兴亡之叹,被誉为六朝名篇。因任临海王参军,世称“鲍参军”。后因卷入政治斗争,死于乱军之中。鲍照诗风雄健奇崛,对后世李白、杜甫等影响深远,是南朝文学史上极具个性的重要作家。鲍照最著名的十首诗

刘勰(约465—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时称南东莞,今江苏镇江)。早年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精通佛教经论。梁武帝时,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深为萧统(昭明太子)所重。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南齐末年,写成《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刘勰最著名的十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