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后因参与密谋迎立彭城王刘义康,事泄被诛。他以《东观汉记》为主要蓝本,博采众长,撰成《后汉书》,纪传体例严谨,文笔优美,论赞部分尤为精采,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是研究东汉历史最核心的史籍。其《狱中与诸甥侄书》自述创作心得,亦为文论名篇。范晔最著名的十首诗
古代诗人
三万诗人库,涵盖千年诗坛已认证诗人,从先秦至清末…


何逊(466—519),南朝梁著名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其诗风清冷婉转,工于炼字,长于写景抒情,尤擅羁旅酬赠之作,名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广为传诵。其创作对唐代近体诗发展有重要影响,杜甫曾多次化用其诗句,后世将其与阴铿并称“阴何”。有《何水部集》传世。何逊最著名的十首诗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出身贵族,而年幼孤贫。笃志好学,博览群书。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尚书令。他是齐、梁文坛的领袖,首创“四声八病”之说,与谢脁、王融等创作新体诗,称“永明体”,对唐代格律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诗内容广泛,讲究声韵、对仗。有辑本《沈隐侯集》传世。沈约最著名的十首诗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人。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出生在秣陵(今南京),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因为拥立齐明帝萧鸾有功,当上了中书侍郎。公元502年(南齐中兴二年),代齐和帝自立。博学能文,勤政爱民。长于文学,有才子之名,是“竟陵八友”之一,精通琴、棋、书、画,还能亲自动手制作、改良乐器,是个不错的调音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萧衍最著名的十首诗

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省荣河县东北)人。历仕北周、北齐。入隋,官至司隶大夫,颇有才名,被炀帝(杨广)所忌。后因论时政死。他是北人,而诗风颇受南方影响,情词清丽,委婉动人。曾作《昔昔盐》,中有“空梁落燕泥”句,为时传诵。《全隋诗》录存其诗二十余首。薛道衡最著名的十首诗

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琅邪临沂(属山东)人。其父王僧佑为南齐骁骑将军,晋安王文学。王籍自幼习文,博涉有才,为任、沈约所赏识。仕齐为冠军行参军,入梁为安成王主簿,天监中为湘东王萧绎谘议参军,迁中散大夫。547年(太清元年)引安西府谘议参军,带作塘令,不理县事,不久逝世。王籍诗歌学谢灵运,萧绎曾集其文为十卷,已佚。存诗二首,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卢思道(535—586),北朝至隋代文学家。字子行,范阳涿(今河北涿州)人。师从邢劭,仕北齐为给事黄门侍郎,北周时授仪同三司,后官至隋散骑侍郎。其诗承袭齐梁余风,骈文工丽,代表作《劳生论》抨击时弊,为后世称道。明人辑有《卢武阳集》。卢思道最著名的十首诗

陈叔宝(553—604),字元秀,小字黄奴,即陈后主。南朝陈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日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兵南下时,恃长江天险,不以为意。祯明三年(589)隋兵入建康(今江苏南京),被俘,后在洛阳病死,追封长城县公。明人辑有《陈后主集》。陈叔宝最著名的十首诗

萧纲(503—551),即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萧纲最著名的十首诗

陆凯(生卒年不详),字智君,北魏代(今河北省蔚县东)人。曾任正平太守,在郡七年,有良吏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