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343—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楚国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变法图强、联齐抗秦,却遭谗言被流放。后因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悲愤投汨罗江而死。其作品《离骚》《九章》《天问》等,开创“楚辞”文体,以瑰丽想象和爱国情怀著称。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精神影响深远,端午节(龙舟竞渡、食粽)即源于对他的纪念。屈原最著名的十首诗
古代诗人
三万诗人库,涵盖千年诗坛已认证诗人,从先秦至清末…


唐寅(1470—1523),名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其画山水、人物、花鸟皆精,笔墨潇洒;诗文书画俱佳,风格狂放不羁,代表作《桃花庵歌》中“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传诵千古。晚年隐居桃花坞,以卖画为生,一生放浪形骸,是江南才子的典型代表。唐伯虎最著名的十首诗

俞处俊(生卒年不详),字师郝,新淦(今属江西)人。登建炎(1127年—1130年)龙飞乙科,未及仕而卒。《宋诗纪事》卷四十三录其诗三首。

李太玄(生卒年不详),唐代道士、诗人,活跃于中晚唐时期。相传为唐玄宗时人,修道有成,擅长诗文,作品多涉道教玄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如《玉女舞霓裳》《摘紫芝》等,风格飘逸,充满仙道意境。其事迹多见于道教典籍,被视为得道高人,但正史记载较少,生平多附会传说。

薛媛(生卒年不详),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之妻。工书善画,妙于文辞。《全唐诗》存其诗一首。

江伯瑶(?—1138),宋泉州晋江人,字少明。徽宗崇宁五年进士。累官给事中,帅福州。建州土人迫州城,常谕以祸福,遂遁去。钦宗靖康中,州卒骄横,欢噪牙门,常迹得其尤黠者,因事置诸法,士始识纪律。后奉祠归,晚年益薄荣利。有文集。

蔡德辉(1938—2014),中国台湾省著名作家、学者,生于福建晋江,1949年随家人迁台。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后赴美获密苏里大学新闻学硕士。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与教育,曾任教于台湾多所大学。其作品涵盖小说、散文、评论,风格朴实深沉,代表作有《寒夜三部曲》等,深刻反映时代变迁与人性挣扎。他亦致力于闽南语文学研究,对台湾乡土文学发展有重要贡献。2014年病逝于台北。

程恩泽(1785—1837),字云芬,号春海,安徽歙县人。清代嘉道年间官员、学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地理、金石、训诂之学。诗宗韩愈、黄庭坚,为近代“宋诗运动”之先驱,风格雄深雅健。著有《程侍郎遗集》,并提携了郑珍、何绍基等一批晚清名家。程恩泽最著名的十首诗

东方朔(约前154—93),字曼倩,西汉文学家、辞赋家,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人。汉武帝时以幽默机智著称,任太中大夫。他性格诙谐,善辞赋,常以讽谏劝诫武帝,代表作《答客难》开创汉代散文赋体。虽被视为俳优,实则胸怀治国之志,后世将其传说神化,成为民间智慧人物。班固《汉书》有传。东方朔最著名的十首诗

章衡(1025—1099),建州浦城人,字子平。章惇族侄。仁宗嘉祐二年进士第一。通判湖州,召试除校书郎,迁太常寺丞,改盐铁判官,同修起居注,出知汝州、颍州。神宗熙宁初,还判太常寺,知审官西院。使辽,燕射连发破的,辽人以为文武兼备,待以殊礼。编纂历代帝系,名为《编年通载》,神宗览而称善。判吏部流内铨,寻知通进银台司、直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徙成德军。元丰四年,坐事落职,提举洞霄宫。哲宗元祐中历知秀、襄等州府,终知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