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翥(1287—1368),字仲举,世称蜕庵先生,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元代中后期重要诗人、词人。早年随父宦游江南,后师从大儒李存、仇远。至正初年以隐逸荐,召为国子助教,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其诗词创作堪称元代之冠,融汇唐宋,风格婉丽典雅,于衰世中独树一帜。著有《蜕庵诗》、《蜕岩词》。张翥最著名的十首诗
古代诗人
三万诗人库,涵盖千年诗坛已认证诗人,从先秦至清末…


奥敦周卿(生卒年不详),女真族,姓奥敦(又作奥屯),名希鲁,字周卿。元代散曲家。约活动于元世祖至元前后。曾任怀孟路(今河南境内)总管府判官、侍御史等职。其散曲创作以小令和套数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内容多写山水逸兴与酬唱赠答。今存小令二首,套数一套,载于《阳春白雪》、《太平乐府》等集中,是元代早期少数民族散曲家的代表之一。

仇远(1247—1326),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著有《金渊集》六卷。仇远最著名的十首诗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人。元代著名文学家、官僚。师从大儒许衡,为元初名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其文章宏肆赅博,被誉为元代古文大家,与虞集并称“姚虞”;散曲创作亦清新婉丽,富有韵味。著有《牧庵集》,其散曲作品见于《阳春白雪》等选本,是元初文坛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李道纯(生卒年不详),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活动于宋末元初。他原为南宗白玉蟾再传弟子,后并入全真道。其学说融会儒、释、道三教,主张“中和”为修仙根本,是道教内丹中派的开创者。著作颇丰,有《中和集》、《三天易髓》等,对后世道教影响深远。李道纯最著名的十首诗

杨载(1271—1323),字仲弘,浦城(今福建南平)人,后徙居杭州。元代中期著名诗人,“元诗四大家”之首。早年家境贫寒,后以布衣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恢复科举后,登延祐二年进士,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其诗雄浑流丽,尤以律诗见长,注重法度,对元代诗风有重要影响。著有《杨仲弘集》。杨载最著名的十首诗

高明(1305—1371),字则诚,号菜根道人,元末明初著名戏曲家。浙江瑞安人。代表作《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对后世戏曲发展影响深远。其作词采典雅,情感真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刘秉忠(1216—1274),初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元代前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风水学家,元代政治体制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原为金朝官员,后出家为僧,因学识渊博被忽必烈召入幕府,成为其重要谋士。元朝国号“大元”及首都、官制等多由其拟定。官至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死后赠常山王。其诗文冲淡平和,著有《藏春集》。刘秉忠最著名的十首诗

管道昇(1262—1319),字仲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从小饱读诗词歌赋,拥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多オ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谓是当时社会中为数不多的大家闺秀。在吟诗作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绘画范围有人物、山水、花鸟等,风格清新秀丽、典雅脱俗。后与元代吴兴书画名家赵孟頫结为夫妇,在世人的眼中他们郎才女貌,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才子佳人。存世作品有《水竹图》《竹石图》等。管道升最著名的十首诗

丁鹤年(1335—1424),字永庚,号友鹤山人。回族,武昌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以其孝行和诗才闻名。元末避战乱,辗转流离,明初晚年才归隐故乡。其诗情真意切,多感时伤世、思乡怀亲之作,寄托了遗民之痛与身世飘零之感,有《丁鹤年集》传世,是元明之际颇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诗人。丁鹤年最著名的十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