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阳)人,明代文学家,"前七子"领袖。弘治六年进士,官至江西提学副使。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引领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其诗雄浑豪放,《石将军战场歌》《秋望》等颇具盛唐气象;散文古朴劲健。因弹劾权宦刘瑾多次下狱,气节为世所重。著有《空同集》,虽创作有模拟之弊,但打破了明初文坛沉闷局面,对嘉靖年间"后七子"影响深远。李梦阳最著名的十首诗
古代诗人
三万诗人库,涵盖千年诗坛已认证诗人,从先秦至清末…


冯小青(1617—1635),名玄玄,字小青,明万历年间南直隶扬州(今属江苏)人。嫁杭州豪公子冯通为妾。讳同姓,仅以字称。工诗词,解音律。为大妇所妒,徙居孤山别业。亲戚劝其改嫁,不从,凄怨成疾,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年十八。近现代著名学者潘光旦先生曾著同名传记《冯小青》。

俞彦(生卒年不详),字仲茅,江苏上元(今江宁县)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寺少卿。长于词,尤工小令,以淡雅见称。在明后期词坛,其风格有一定的代表性。词散见于各选本,另有《爰园词话》等。著有《拟古乐府》。俞彦最著名的十首诗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明初宁海(今浙江宁海县)人,人称正学先生。明太祖洪武年间,曾担任汉中(今陕西汉中市)教授(学官)。明建文帝即位,召他做文学博士。后来燕王(明成祖)起兵入京师(今江苏南京),方孝孺不肯为他起草登基做皇帝的诏书,被杀。著有《逊志斋集》。方孝孺最著名的十首诗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初诗人。元末曾为府吏,入明后授御史,后因事为太祖所恶,佯狂归里。其诗学杜甫,以《白燕诗》闻名,时称“袁白燕”。有《海叟集》行世。袁凯最著名的十首诗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明代著名谏臣。保定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嘉靖进士,官至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因弹劾权臣严嵩十大罪状,遭诬陷下狱,受尽酷刑后遇害,年仅四十。临刑前赋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志。后追谥“忠愍”,有《杨忠愍文集》传世。杨继盛最著名的十首诗

叶小鸾(1616—1632) ,字琼章,又字瑶期,明末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工诗词,精琴棋,为才女叶纨纨之妹。许字昆山张立平,未嫁而卒,年仅十七。其词清丽婉约,富有才情,著有《返生香》。叶小鸾最著名的十首诗

张溥(1602—1641),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愤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义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张溥最著名的十首诗

杨基(1326—1372),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今江苏苏州)。元末,曾入张士诚幕。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诗倍加称赏,于是扬名吴中,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著作有《眉庵集》12卷,补遗1卷。按古体、歌行、律诗、绝句、长短句及词曲分卷排列。明成化重刻时,江朝宗为之作序。杨基最著名的十首诗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全才”。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吴门四家),是“吴门画派”的核心人物。其书画风格清润雅致,山水、花卉、兰竹皆工,书法尤擅行书与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门下弟子众多,对后世影响极大。代表作有《真赏斋图》、《千岩竞秀图》等。文徵明最著名的十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