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石浦,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公安三袁"之长。万历十四年进士,官至右庶子。与弟宏道、中道共创"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之风。其文清新自然,《白苏斋类集》体现"本色独造"的文学主张。诗作平易,多写闲适生活。虽英年早逝,但作为公安派首倡者,其革新思想对晚明文学影响深远,引导了从复古到性灵的文风转变。袁宗道最著名的十首诗
古代诗人
三万诗人库,涵盖千年诗坛已认证诗人,从先秦至清末…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南明隆武帝赐国姓朱,改名成功,世称“国姓爷”。以厦门、金门为基地抗清,1661年率军东征,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建立明郑政权。谥“延平王”,被誉为“开台圣王”。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南直隶吴江(今属江苏)人。明代学者、藏书家。隐居不仕,博学多闻,精于史学及经世之学,与吴宽、沈周等交游。其文典雅敦实,著有《西村集》、《史氏裒言》等,另撰《兵略纂要》,注重实务。史鉴最著名的十首诗

张倩倩(1594—1627),明代女诗人。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为才女沈宜修之表妹,嫁同邑沈自徵。工诗词,作品多散佚,仅少量收录于《午梦堂集》等文献中,风格清婉,惜传世甚少。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公安三袁"之幼弟。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共创公安派,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游记散文尤佳,《游居柿录》记录山水之乐与文人雅趣,笔调清新。诗歌真率自然,晚年更趋沉郁。著有《珂雪斋集》,虽成就不及二兄,但作为公安派重要成员,其创作丰富了晚明"性灵文学"的实践,对打破拟古文风有积极贡献。袁中道最著名的十首诗

叶小纨(1613—1657),字惠绸,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明末女诗人、戏曲家,工部郎中叶绍袁次女,嫁沈永祯。与其姊叶纨纨、妹叶小鸾并负才名。所作杂剧《鸳鸯梦》是中国古代女性创作存世最早的戏剧作品,亦工诗词,作品多收入《午梦堂集》。

王象春(1578—1632),字季木,号虞求。山东新城(今山东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人,王象晋之弟。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为人“雅负性气,刚肠疾恶,扼腕抵掌,抗论士大夫邪正,党论异同,虽在郎署,咸指目之,以为能人党魁也。”(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终因刚直而免官归田,卒未起用。刻印过自撰《济南百咏》一卷。王象春最著名的十首诗

沈自晋(1583—1665),字伯明,号西来,又号长康,晚号鞠通生,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明末清初戏曲家、音律家。为戏曲家沈璟之侄,继承并发展“吴江派”曲学,精于音律。明亡后隐居作剧,著有传奇《望湖亭》、《翠屏山》及散曲集《鞠通乐府》,另增订《南词新谱》。

李流芳(1575—1629),字长蘅,号檀园、慎娱居士,嘉定(今属上海)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万历三十四年举人,后绝意仕进。工诗善书,尤精绘事,为“画中九友”之一,其山水画风格峻爽。诗文清新自然,著有《檀园集》、《西湖卧游图题跋》等。李流芳最著名的十首诗

詹时雨(生卒年不详),明代散曲作家,约活动于明初。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善于描写田园闲趣与个人情致。散曲多见于《雍熙乐府》、《词林摘艳》等明代曲选集中,惜生平事迹湮没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