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王士祯最著名的十首诗
古代诗人
三万诗人库,涵盖千年诗坛已认证诗人,从先秦至清末…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清初著名词人、骈文家。明末诸生,入清后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其词风豪迈雄浑,开创“阳羡词派”,与朱彝尊并称“朱陈”;骈文亦工丽,著有《湖海楼全集》。陈维崧最著名的十首诗

贺双卿(1715—约1737),字秋碧,江苏丹阳人。清代农家女词人。出身贫寒,嫁佃户周氏,婚后遭姑恶夫暴,仍刻苦自学。其词哀婉凄恻,以白描笔触书写个人悲苦与田园生活,情感真挚,被誉为“清代第一女词人”。作品多焚毁,后人辑有《雪压轩词》。贺双卿最著名的十首诗

顾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号太清,满洲镶蓝旗人,清代著名女词人、文学家。她出身满洲贵族,嫁与贝勒奕绘为侧室,晚年家道中落。顾太清工诗词,善书画,与纳兰性德并称“满洲词人双璧”。其词风婉约清丽,情感真挚,代表作《天游阁集》《东海渔歌》在清代女性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她的作品多写闺情、山水与人生感慨,展现了清代贵族女性的才情与思想。顾太清最著名的十首诗

彭端淑(1697—1777),字仪一,号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文学家、教育家。雍正十一年进士,历任吏部主事、广东肇罗道等职。晚年辞官讲学于锦江书院。其文以《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闻名,强调立志苦学,另著有《白鹤堂文集》。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儒”。他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潜心学术,倡导“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理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其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涵盖经学、史学、地理、音韵等领域,对清代考据学影响深远。顾炎武治学严谨,注重实证,被誉为“开国儒宗”。顾炎武最著名的十首诗

徐灿(约1618—1698),字湘蕨,又字明霞、明深,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人。陈之遴继配。幼颖悟,通书史。陈之遴两次流徙,均曾随行。康熙十年(1671),奉旨归之遴之骨。晚年学佛,更号紫笞。早年雅好吟咏,尤喜为词。被词人陈维崧誉为南宋后闺秀第一。有《拙政园诗馀》《拙政园诗集》。徐灿最著名的十首诗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文坛领袖。万历三十八年探花,南明时官至礼部尚书。降清后任礼部侍郎,不久辞归。学识渊博,主盟文坛数十年,诗宗杜甫、中晚唐,倡“诗有本”之说。编《列朝诗集》,藏书楼“绛云楼”富甲江南。著有《初学集》《有学集》,然因节操有亏,后世评价复杂。钱谦益最著名的十首诗

李渔(1611—1680),字笠翁,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人。曾居杭州10年,后又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达20年,经营书铺,名芥子国”,以刊书闻于时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全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诗文杂著《李笠翁一家言》等。李渔最著名的十首诗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著名外交家、诗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主张变法维新,诗作题材广阔,语言通俗,首创“新派诗”,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等。黄遵宪最著名的十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