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看牡丹三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雨中牡丹,从大处落笔,由雨写到牡丹,把雨中牡丹写得栩栩如生。第二首诗写想象中的雨后牡丹,读之爽人耳目。第三首诗写雨后牡丹,推想后日,花由盛而衰,十分可惜。这组诗一写雨中,二写晴日,三写衰败,勾勒了牡丹的三种不同情态和风韵,抒发诗人对牡丹花的深深赞美与爱怜。整组诗描写细致入微,刻画逼真传神,抒写婉转流畅,让人回味无穷。
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一
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
时于花上见,的皪走明珠。
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
黄昏更萧瑟,头重欲相扶。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雨中看牡丹三首》这组诗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三月,在黄州天庆观看牡丹所作。
翻译注释
翻译
薄薄细雨成不了雨点,映照在碧空里若有若无。
时不时能在花上看见,流动圆转正如粒粒明珠。
就像美女在洗去红粉,幽香浮动于雪白的肌肤。
黄昏之时更冷落凄凉,花朵显得沉重似要人扶。
注释
(1)雾雨:雾和雨,这里指细雨。
(2)不成点:指雨极细未形成雨点。
(3)有无:指有没有雨。
(4)的皪:明亮、鲜明的样子。司马相如《上林赋》:“明月珠子,的皪江靡。”
(5)秀色:言美丽的颜色。
(6)红粉:指红色牡丹。
(7)雪肤:指白色牡丹。
(8)萧瑟:冷落萧条的样子。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雨后望月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
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
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二
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雨中再赋海山楼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
雨后秋凉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
团扇先辞手,生衣不著身。
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
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
雨窗
云暝虚窗静,新篁别有情。
烟云清古壁,风雨壮江声。
有癖酬山水,偷闲断送迎。
萧疏且高卧,无意问阴晴。
雨夜读书二首·其二
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雨中花慢·嫩脸羞蛾
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长记当初,乍谐云雨,便学鸾凤。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
丹青入画,无言无笑,看了漫结愁肠。襟袖上,犹存残黛,渐减余香。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