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庐记》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魏禧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开头以“吾庐”的得名与景物入手,然后陡然转为主客问答来展开对其弟行为的叙述,并辅以其弟的自叙,其中又都贯穿着作者的看法与态度,最后交代写这篇文章的缘由以回应起首。全文起承转合,曲尽变化,表达了青年人一种蓬勃奋斗的精神。
吾庐记
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
或曰:“其少衰乎!其将怀安也。”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
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耎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季子为余言,渡海时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独起视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余乃笑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庐既成,易堂诸子,自伯兄而下皆有诗,四方之士闻者,咸以诗来会,而余为之记。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魏禧为明末生员,明亡后隐居翠微峰,致力于经史,以明遗老自居,不求仕进。他的小弟魏礼,小魏禧五岁,曾受业于魏禧,性好游历,交结隐逸之士,性格颇似其兄。魏礼五十岁时,远游归来,于山上修建庐屋,名为“吾庐”,其义当出于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陶渊明由晋入宋,不肯仕宋,其境遇与魏氏兄弟颇似,故魏禧写了《吾庐记》这篇文章。
翻译注释
翻译
我的小弟弟魏礼,已然厌倦了游历的生活,南边到达了海南岛,北边到过了燕地,于是在勺庭左边建了一栋房子,说:“这真是我的屋庐了!”便取名“吾庐”。
吾庐在翠微峰所处的位置最高,群山环绕着它,高高低低的田地,都错落分布在它的下面,放眼环视,大约可看到几十里地,所以环境比勺庭更美。于是又由高到低,顺地势修出一条道路,将这段路曲折成了三段。松声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的花叶,掩映在路下,用曲曲直直的木枝做成栏杆,又涂上一层贝壳灰,光芒闪闪,辉映在林间。
有人说:“住在陡峭的山顶,只要能遮风挡雨就行了,季子却借债来装饰它,不应如此。”
又有人说:“季子的心志大概有些衰颓了吧,大概是想过安逸的生活了吧。”
当季子南游的时候,赶着车子一直跑到瘴疠之疾流行的地方,脚踩着风险不测的波涛,远远地离开朋友,独自无目的地到了海南岛。到后就碰上台风,夜里,屋顶被台风吹去,只好躺在星空露天之下。又遇到两次兵变,乱兵到处寻人杀,刀剑之声鸣响在厅堂门内,死人的尸体横七竖八堆放在大街上,鲜血流淌在沟渠中。有人把这消息告诉了家里。家里人担心害怕得哭了起来,我却像平日一样谈笑吃喝。到他北游山东时,又碰到了大饥荒,饥民十百成群,煮人肉吃。千里之地,都是草被挖光了根,树被剥尽了青皮。家里人听说后,更是忧愁害怕,而季子终究还是到达了河北。
有人责备我说:“您和季子是有如一体的兄弟,他又只听您的话。现在季子喜欢借债远游,往往无缘无故地犯难冒险,您为什么不劝阻他?”
我笑着说:“我原本就知道季子是不会死的。我看待季子借债冒着险远游,和他借债装修屋子,态度是一样的。况且人都以能落实自己的志向为舒心。如果是一个想一辈子守在家室内院里的人,性格软弱犹豫,做事瞻前顾后,盖上盖子看井,系上腰舟渡水,遇到三尺宽的水沟,就惊慌变色不敢跳过,若是这样的人,我不会逼他去闯荡江湖。但如果是一个天性喜欢究穷山水之奇、喜欢到处交朋友、搜罗各处多变的风土人情的人,看客死他乡就如死在家里、死于变乱如死于疾病、死在江湖间如死在家里的床席上一样,若是这样的人,我也不会强迫他守在自己家里。孔子说:‘有志向的人不会忘记为实现自己的心志不惜葬身沟壑。’如果是这样,我做不到而家里的子弟能做到,他自己的心志又喜欢这样做,我又有什么闲工夫去阻挡呢?”
季子对我说,渡海时同船的人都眩晕害怕得不敢起身,唯有他起身去看海上的月亮,还作了一首《乘月渡海歌》。兵变时,他闭门安坐,还作了三十首《海南道中诗》。我便笑自己幸而没有像家里人那样忧愁害怕得眼泪都下来。
吾庐筑成之后,易堂的各位先生,从我大哥以下都写了诗,四方文人听到此事的,也都写诗来以文会友,而我就为它写了这篇《吾庐记》。
注释
(1)季子礼:魏礼(1628年—1693年),字和公,清初文人。江西宁都人,作者魏禧的弟弟。古人兄弟伯、仲、叔、季排序,季是最小的弟弟。
(2)极:到达。
(3)琼海:今海南岛。琼:指琼州,琼海即指海南岛。
(4)燕:古燕地,指今河北一带。
(5)勺庭:作者在翠微峰的住处。
(6)左肩:左边。
(7)翠微:翠微峰,山名,在江西宁都,风景秀丽,为清初魏禧等“易堂九子”隐居之处。
(8)宫之:像宫室一样环绕着它。
(9)平畴崇田:平地的田地和山上的田地。畴:田地。
(10)高下其径:从高处到低处修出一条道路。
(11)辛夷:植物名,亦称木笔。
(12)华:同“花”。
(13)垩:涂饰,涂抹。
(14)蜃灰:贝壳烧成的灰。蜃:蛤蜊。
(15)斗绝:陡峭险峻。斗:同“陡”。
(16)少衰:气力、志趣渐渐衰退。少:稍,渐。衰:指气力、志趣衰减,懈怠。
(17)怀安:向往安适的生活。
(18)瘴癞:瘴疠,南方暑湿之地的瘴气和疫病。
(19)去:离开。
(20)飓风:台风。
(21)发屋:吹开屋顶,掀开屋顶。
(22)金铁:指兵器。
(23)衢:大路。
(24)渎:水沟。
(25)客:他人。
(26)诸:之于。
(27)让:责备。
(28)闺门之内:指家居生活。闺门:里屋内院的门。闺:旧时指女子居住的内室。闺门之内在这里带有轻蔑的意思。
(29)选耎:懦弱。选:同“巽”,卑顺。耎:通“软”,软弱。
(30)趑趄:徘徊犹豫。
(31)盖井而观:盖住井口向上看,极言视野狭小,比坐井观天更甚一步。
(32)腰舟而渡:捆着腰舟渡河。腰舟:古人渡水时腰里绑的葫芦,这里指人的行为过分小心翼翼,有贬义。
(33)极:穷尽。
(34)衽席:卧席。衽:寝卧之席。
(35)壑:山沟。
(36)何暇:哪有闲空,何须。
(37)眩怖:眩晕恐惧。
(38)阖而坐:闭门安坐。阖:关闭。
(39)易堂诸子:清初,魏禧与彭士望、李时益等人隐居宁都翠微峰,建立学舍,讲学论文,号“易堂九子”。
(40)伯兄:大哥,指魏祥。
(41)咸:全。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魏禧的诗
相关推荐
醉乡记
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
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之献,因姑射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
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弃甲子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其糟丘,阶级千仞,南向而望,卒不见醉乡。
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嗟呼,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故为之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游西山小记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可十余里,至元君祠。折而北,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澄湖百顷,一望渺然。西山匌匒,与波光上下。远见功德古刹及玉泉亭榭,朱门碧瓦,青林翠嶂,互相缀发。湖中菰蒲零乱,鸥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
予信宿金山及碧云、香山。是日,跨蹇而归。由青龙桥纵辔堤上。晚风正清,湖烟乍起,岚润如滴,柳娇欲狂,顾而乐之,殆不能去。
先是,约孟旋、子将同游,皆不至,予慨然独行。子将挟西湖为己有,眼界则高矣,顾稳踞七香城中,傲予此行,何也?书寄孟阳诸兄之在西湖者,一笑。
吴山图记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辋川图记
是图,唐、宋、金源诸画谱皆有,评识者谓惟李伯时山庄可以比之,盖维平生得意画也。癸酉之春,得观之。唐史暨维集之所谓“竹馆”“柳浪”等皆可考,其一人与之对谈或泛舟者,疑裴迪也江山雄胜,草木润秀,使人徘徊抚卷而忘倦,浩然有结庐终焉之想,而不知秦之非吾土也。物之移人观者如是。而彼方以是自嬉者,固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
呜呼!古人之于艺也,适意玩情而已矣若画,则非如书计乐舞之可为修已治人之资,则又所不暇而不屑为者。魏晋以来,虽或为之,然而如阎立本者,已知所以自耻矣。维以清才位通显,而天下复以高人目之,彼方偃然以前身画师自居,其人品已不足道。然使其移绘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之精致,而思所以文其身,则亦不至于陷贼而不死,苟免而不耻。其紊乱错逆如是之甚也。岂其自负者固止于此,而不知世有大节,将处己于名臣乎?斯亦不足议者。
予特以当时朝廷之所以享盛名,而豪贵之所以虚左而迎,亲王之所以师友而待者,则能诗能画、背主事贼之维辈也如颜太师之守孤城、倡大义,忠诚盖一世,遗烈振万古,则不知其作何状。其时事可知矣!后世论者,喜言文章以气为主,又喜言境因人胜,故朱子谓维诗虽清雅,亦萎弱少气骨;程子谓绿野堂宜为后人所存,若王维庄,虽取而有之可也。呜呼!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凡可以为百世之甘棠者,而人皆得以刍狗之。彼将以文艺高逸自名者,亦当以此自反也。予以他日之经行,或有可以按之,以考夫俯仰间已有古今之异者,欲如韩文公《画记》,以谱其次第之大概,而未暇,姑书此于后,庶几士大夫不以此自负,而亦不复重此,而向之所谓豪贵王公,或亦有所感而知所趋向焉。
三月望日记。
新城游北山记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随园记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洗心亭记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彰彰。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余以不到为恨,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盘高孕虚,万景坌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月来松间,雕缕轩墀。石列筍虡,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然上人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圜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三司副使不书前人名姓。嘉祐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君冲之,始稽之众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杨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劝已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于是,书石而镵之东壁。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如是而天子犹为不失其民者,盖特号而已耳。虽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给足,而安吾政,吾知其犹不行也。然则善吾法,而择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虽上古尧、舜,犹不能毋以此为先急,而况于后世之纷纷乎?
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宠之甚备。盖今理财之法,有不善者,其势皆得以议于上而改为之。非特当守成法,吝出入,以从有司之事而已。其职事如此。则其人之贤不肖,利害施于天下如何也!观其人,以其在事之岁时,以求其政事之见于今者,而考其所以佐上理财之方,则其人之贤不肖,与世之治否,吾可以坐而得矣。此盖吕君之志也。
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于奥宜。因其旷,虽增以崇台延阁,回环日星,临瞰风雨,不可病其敞也;因其奥,虽增以茂树丛石,穹若洞谷,蓊若林麓,不可病其邃也。
今所谓东丘者,奥之宜者也。其始龛之外弃地,予得而合焉,以属于堂之北陲。凡坳洼坻岸之状,无废其故。屏以密竹,联以曲梁。桂桧松杉楩楠之植,几三百本,嘉卉美石,又经纬之。俛入绿缛,幽荫荟蔚。步武错迕,不知所出。温风不烁,清气自至。水亭狭室,曲有奥趣。然而至焉者,往往以邃为病。
噫!龙兴,永之佳寺也。登高殿可以望南极,辟大门可以瞰湘流,若是其旷也。而于是小丘,又将披而攘之。则吾所谓游有二者,无乃阙焉而丧其地之宜乎?丘之幽幽,可以处休。丘之窅窅,可以观妙。溽暑遁去,兹丘之下。大和不迁,兹丘之巅。奥乎兹丘,孰从我游?余无召公之德,惧翦伐之及也,故书以祈后之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