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窘况为许衡州赋》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白描手法刻画贫士生活的困顿与清高,展现了文人安贫乐道的风骨。首联“半缺柴门”“石棱苍苔”以破败门庭暗示家境贫寒;颔联“竹径清于水”“诗情瘦似梅”以自然意象喻指精神的高洁;颈联“山茗未赊”“学钱无措”直陈生计艰难;尾联“塾师送经”则流露人间温情。全诗语言质朴,在自嘲中透出诙谐,体现了郑板桥“写意人生”的独特诗风。
窘况为许衡州赋
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缝好苍苔。
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
塾师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窘况为许衡州赋》此诗作于郑板桥中年时期,当时他尚未中举(44岁方中进士),以卖画、教书为生,生活清苦。诗题为“为许衡州赋”,许衡州或为友人,二人可能处境相似。诗中“塾师”一句,既是对同为贫士的教书先生的共情,也反映了清代底层文人的真实生存状态。郑板桥晚年虽任县令,却始终心系民间疾苦,此诗正是其“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精神的早期写照。
翻译注释
翻译
半缺的柴门敲了半天没有人开门,石棱和砖缝上长满了青苔。
地处偏僻,道路上积满了水,下雨天天气寒冷,诗情柔瘦好似梅花。
没有钱买来茶叶,只能用菊花代替,无处筹借学费只能叫孩子回来。
私塾的师傅也是多有情思,送来了一些有点破旧的经书。
注释
(1)苍苔:青色苔藓。
(2)山茗:山中产的茶叶。
(3)学钱:学费。
(4)塾师:指郑燮自己。
全文拼音版
窘况为许衡州赋
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缝好苍苔。
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
塾师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作者介绍
郑燮(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书法自创“六分半书”,兼融隶楷,风格奇崛。其诗直抒胸臆,如《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彰显孤傲品格。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官清廉,后因赈灾忤逆上司罢官,卖画为生。诗书画皆重个性表达,主张“删繁就简”,对后世文人艺术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