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东楼

〔唐代〕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作品简介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七言律诗,怀古诗的杰出代表。全诗以"万里愁"的浩渺情思起笔,"蒹葭杨柳"的江南意象反衬北地荒凉,"溪云山雨"的动态预感成为历史兴衰的隐喻,"秦苑汉宫"的废墟实景与"渭水东流"的永恒自然形成尖锐对照。诗人将"日沉阁"的空间透视与"风满楼"的危机预感相结合,其"山雨欲来"的警句已成为汉语预示变局的经典表达。

创作背景

《咸阳城东楼》此诗约作于大中三年(849年)许浑任监察御史时,时年约45岁的诗人巡察关中。咸阳作为秦都、汉陵所在地,诗中"秦苑汉宫"实指唐王朝的衰微迹象。作为晚唐"衰飒诗风"的典范,清代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评:"'溪云'一联,写尽暴起暴灭之态,'山雨欲来'四字,尤是古今绝唱。"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曾引用"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容时局。

翻译注释

翻译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南汀洲。

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欲满,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满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注释

(1)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蒹:荻。葭:芦。

(2)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3)溪云初起日沉阁: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

(4)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5)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6)当年:一作「前朝」。

(7)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自东边而来。

全文拼音版

xiányángchéngdōnglóu
shànggāochéngwànchóujiānjiāyángliǔtīngzhōu
yúnchūchénshānláifēngmǎnlóu
niǎoxià绿qínyuànchánmínghuánghàngōngqiū
xíngrénwèndāngniánshìguódōngláiwèishuǐliú

作者介绍

许浑(788—858),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许浑的诗

相关推荐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