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宋代〕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作品简介

《孟子》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倾注了对古代思想家孟子的无限崇敬之情,高度赞扬了孟子的文章及为人。诗人在变法中曾受到种种攻击,但他从不妥协退缩,对自己的事业始终坚信不移。他从孟子身上找到了鼓舞力量,得到了精神慰藉,并把孟子引为楷模和知己。全诗虽直抒胸臆,却写得往复回环,跌宕有致,代表了王安石咏史绝句的风格。

创作背景

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领三司条例使,实行新法。王安石推行新法,本在富国强兵,为天下苍生着想,不料却受到来自各方的强大压力,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群起而攻之。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借咏同被世人视为“迂阔”的孟子以言志,由此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支持。

翻译注释

翻译

孟子死去不可复生,每读其遗著,他的高大形象便浮现在眼前。

即使世上所有的人都嫌弃我迂阔又有何妨,只要有孟子的精神和论著给我以安慰,我并不感到孤寂。

注释

(1)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他倡导仁政、王道,要求恢复井田制。为推行其主张,曾奔走齐、宋、滕、魏诸国。

(2)沉魄浮魂:指逝去的魂魄。古时认为魂是人的阳神,魄是人的阴神,人死后,魂升于天,魄入于地。

(3)不可招:指人死不能复生。招:指古代招魂的习俗。

(4)遗编:指孟子与万章之徒所作《孟子》七篇。

(5)风标:风度,品格。

(6)举世:世上所有的人。

(7)迂阔:迂腐而不切实际。孟子和王安石都曾被人攻击为迂阔。

(8)故:固,毕竟。

(9)斯人:此人,指孟子。

(10)寂寥:寂寞。

全文拼音版

mèng
chénhúnzhāobiānxiǎngfēngbiāo
fángshìxiánkuòyǒurénwèiliáo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江西临川人。他主持“熙宁变法”,推行青苗法、募役法等新政,力图富国强兵,虽争议巨大却影响深远。文学成就斐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峭拔简劲,政论犀利,代表作《元日》《泊船瓜洲》等传诵千古。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潜心著述。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改革精神与文学造诣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安石的诗

相关推荐

孟冬寒气至

〔两汉〕佚名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孟子一则

〔先秦〕孟子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门山

〔南北朝〕郦道元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

《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

《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故《穆天子传》曰:“北发孟门九河之磴。”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孟母三迁

〔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德传

〔宋代〕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孟子见梁襄王

〔先秦〕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母戒子

〔两汉〕韩婴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愃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

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

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