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柳

〔明代〕高启

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

此时愁杀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

作品简介

《秋柳》是元末明初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一首咏物诗。此诗前两句写了柳枝的零乱,使人自然联想到秋天的萧瑟,抒发诗人壮志不酬的官场失意之情;后两句,诗人翻进一层,借用晋代桓温的典故,抒发感时伤事的情怀。全诗用典含蓄,运笔空灵,情味悠长,创造出了引人遐想的艺术意境。

创作背景

据钱谦益《列朝诗集·高启小传》载:“(洪武)三年七月廿八日,与史官谢徽俱对,上御阙楼,时已薄暮,擢户部侍郎,徽吏部郎中。自陈年少,不习国计,且孤远,不敢骤膺重任,徽亦固辞。并赐内帑白金,放还。”《秋柳》此诗即应写于洪武三年(1370年)秋,被赐金放还之时,诗人因与当权者格格不入而愁闷不已,见街头秋柳而生发出年华流逝、壮志不酬的失意之感慨。

翻译注释

翻译

你看那城门外昔日轻拂的柳枝,已经凌乱不堪攀折了。

在暮雨秋风中,面对这满目摇落凋残的秋柳,桓公亦当愁杀了。

注释

(1)不堪:不能。

(2)都门:京城城门。此指明初首都南京城门一带。

(3)毵毵:指细长的柳条。

(4)桓司马:即桓温(312—373),东晋人,明帝婿,后改立简文帝,任大司马。《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作者自喻。

(5)汉南:汉水之南,指荆州一带。桓温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年)任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兵权。庾信《枯树赋》:“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处指代“都门”。

全文拼音版

qiūliǔ
wǎnzhǎngtiáokāndōuménjiùsānsān
shíchóushāhuánqiūfēngmǎnhànnán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其诗才华横溢,众体兼善,尤以歌行体见长,风格清新超逸,既有豪放之作,亦有婉丽之篇。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气势磅礴,《梅花九首》清丽脱俗。因曾为张士诚幕僚,后被朱元璋借故腰斩,年仅三十九岁。著有《高大史大全集》《凫藻集》等,其诗作标志着元诗向明诗的过渡,在明代诗坛影响深远。

高启的诗

相关推荐

秋思

〔南北朝〕萧悫

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秋宿湘江遇雨

〔五代〕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秋夜

〔清代〕黄景仁

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纤云激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

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

声长声短鸡续呜,曙色冷光相激射。

秋尽

〔唐代〕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