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居庸关》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的前八句,写居庸关的险要,历来许多壮士在此流血折腰;中间十二句,写诗人与老翁的对话,讽刺封侯挂印者,对无数战死的孤魂野鬼深表同情;最后六句,是诗人的反战呼吁。全诗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主旨明确,态度鲜明,词语豪壮,气势磅礴,批判有力。
过居庸关
居庸关,山苍苍,关南暑多关北凉。
天门晓开虎豹卧,石鼓昼击云雷张。
关门铸铁半空倚,古来几多壮士死。
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雨阴风泣山鬼。
道旁老翁八十余,短衣白发扶犁锄。
路人立马问前事,犹能历历言丘墟。
夜来芟豆得戈铁,雨蚀风吹半稜折。
铁腥惟带土花青,犹是将军战时血。
前年又复铁作门,貔貅万灶如云屯。
生者有功挂玉印,死者谁复招孤魂?
居庸关,何峥嵘!
上天胡不呼六丁,驱之海外消甲兵?
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清萨龙光所编《雁门集》中,此诗下题“至顺癸酉岁”,则这首诗应作于元顺帝至顺癸酉年(1333)。此时诗人居于金陵,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是年奉命前往上都(位于今内蒙古正蓝旗)迎接新任南台御史中丞马伯庸,途中就经过了居庸关。
此时元朝刚经历了一场蒙古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战争:致和元年(1328),泰定帝死于上都,原武宗宿卫燕铁木儿在大都拥立武宗之子图帖睦尔登上帝位,是为文宗;而丞相倒剌沙等人则在上都拥立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为帝,双方掀起夺位战争,这就是“两都之战”。宗室内部的争斗持续了数年。居庸关位于两都之间,是重要的战场。萨都剌写这首诗时,战事已经平息,但《过居庸关》这首诗显然是有感于“两都之战”而作的。
翻译注释
翻译
居庸关啊,山色苍苍,关南炎热关北凉爽。
天边破晓虎豹山间卧,白日涧水冲击石壁有如雷声响。
铁铸的关门半空倚立,古来多少壮士关前死。
草丛中白骨丢弃无人收,冷雨阴风中哭泣着山鬼。
路旁的老翁八十有余,短衣白发还扶着犁锄。
过路客人立马询问前年的战事,仍能一一说明战后成废墟。
夜来锄豆拾得戈矛铁,风雨侵蚀锋刃棱角已断折。
铁矛锈上了土花青,好像是将军们战时流的血。
前年又重新关上铁铸的门,千军万灶人马纷纷如云屯。
活着的有功挂上玉印,死去的谁去为他招孤魂?
居庸关啊,为何这般高峻!
上天为什么不叫来六丁,把它驱逐到海外消灭刀兵?
但愿男耕女织天下太平,千秋万代没有战争!
注释
(1)天门:即天宫的门,诗里指拂晓天刚发白的情形。
(2)石鼓:涧水冲击山崖如击鼓雷鸣一般。
(3)云雷张:形容关下巨涧奔流冲击石鼓,如雷鸣一般。
(4)关门铸铁:居庸关又有“铁门关”之称,坚固异常。
(5)半空倚:形容关隘高峻入云。倚,靠。
(6)山鬼:指战死的鬼魂。
(7)芟:收割。
(8)戈铁:古代的一种兵器,即平头戟。
(9)半棱折:锋棱折断。
(10)土花青:铁器埋在地里,受泥土侵蚀生锈呈现出来的青色。
(11)前年:即致和元年(1328),上都和大都之间为争夺皇位在居庸关激战。
(12)貔貅:传说中的猛兽,诗里喻勇猛的军队。
(13)有功挂玉印:暗指燕帖木儿。燕帖木儿命其弟撒敦守居庸关,拒上都之兵,后亲临督阵,并派撒敦西去榆林击败王禅军,文宗即位后,封燕帖木儿为太平王,大加赏赐。
(14)六丁:道教信奉的六个丁神,即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和丁丑,此处泛指天神。
(15)甲兵:铠甲兵器,代指战争。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萨都剌的诗
相关推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过百家渡四绝句·其四
一晴一雨路乾湿,半淡半浓山迭重。
远草坪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三
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
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
过福禅师兰若
岩壑转微径,云林隐法堂。
羽人飞奏乐,天女跪焚香。
竹外峰偏曙,藤阴水更凉。
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
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过昌平城望居庸关
城堞逶迤万柳红,西山岧嵽霁明虹。
云垂大野鹰盘势,地展平原骏走风。
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关东。
时平堡堠生青草,欲出军都吊鬼雄。
过吴江有感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过百家渡四绝句·其一
出得城来事事幽,涉湘半济值渔舟。
也知渔父趁鱼急,翻著春衫不裹头。
过景陵
武皇精魄久仙升,帐殿凄凉烟雾凝。
俱是苍生留不得,鼎湖何异魏西陵。
过龙德宫
龙德宫中旧御园,缭墙栽柳俨然存。
秋光更向墙头发,似与行人溅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