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东入黄河水,茫茫泛纡直。
向东流入黄河的水,茫茫一片,时而曲折时而平直。
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
北望太行山,高耸入云,遮断半边天色。
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
山河相互映衬环绕,深浅难以测量。
自昔有贤才,相逢不相识。
自古以来有贤才在此,相逢却互不相识。
注释
(1)纡直:曲直。
(2)太行山:《太平寰宇记》:“登滑台城西北望太行山白鹿岩,王莽岭冠于众山表也。”
(3)峨峨:高貌。
(4)不相识: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入黄河水,茫茫泛纡直。
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
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
自昔有贤才,相逢不相识。
东入黄河水,茫茫泛纡直。
向东流入黄河的水,茫茫一片,时而曲折时而平直。
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
北望太行山,高耸入云,遮断半边天色。
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
山河相互映衬环绕,深浅难以测量。
自昔有贤才,相逢不相识。
自古以来有贤才在此,相逢却互不相识。
(1)纡直:曲直。
(2)太行山:《太平寰宇记》:“登滑台城西北望太行山白鹿岩,王莽岭冠于众山表也。”
(3)峨峨:高貌。
(4)不相识: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五》是高适将山河咏叹与人才悲歌熔铸一炉的深沉之作。全诗前四句以“黄河水”“太行山”对举,通过“茫茫”“峨峨”的叠词强化空间压迫感,“纡直”“半天”则形成曲线与垂直线条的视觉张力。后四句突转哲思,“深浅未可测”既写河山险峻,又喻世情难料,终以“贤才不相识”的千古慨叹收束,在壮阔山水间投射出寒门士子怀才不遇的集体悲怆。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五》此诗延续组诗的羁旅脉络,作于高适自淇水转入黄河、北望太行的舟行途中。开元年间士人漫游干谒成风,然真正得遇者十无一。诗中“深浅未可测”暗指仕途险恶,“贤才不相识”既包含自身投谒无门的体验,亦暗用庄子“鱼相忘于江湖”的典故。在太行黄河的永恒背景下,诗人将个人命运升华为历史循环中的普遍困境,展现出早期高适诗作中罕见的苍茫史观。
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
遥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后。
忆昔大业时,群雄角奔走。
伊人何电迈,独立风尘首。
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
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
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
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
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
茫茫浊河注,怀古临河滨。
禹功本豁达,汉迹方因循。
坎德昔滂沱,冯夷胡不仁。
激潏陵堤防,东郡多悲辛。
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
畚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
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
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
晋宋何萧条,羌胡散驰鹜。
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
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
惆怅落日前,飘飖远帆处。
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
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
皤皤河滨叟,相遇似有耻。
辍榜聊问之,答言尽终始。
一生虽贫贱,九十年未死。
且喜对儿孙,弥惭远城市。
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
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
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
万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我行倦风湍,辍棹将问津。
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
孟夏桑叶肥,秾阴夹长津。
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
临水狎渔樵,望山怀隐沦。
谁能去京洛,憔悴对风尘。
乱流自兹远,倚楫时一望。
遥见楚汉城,崔嵬高山上。
天道昔未测,人心无所向。
屠钓称侯王,龙蛇争霸王。
缅怀多杀戮,顾此生惨怆。
圣代休甲兵,吾其得闲放。
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
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
念兹川路阔,羡尔沙鸥闲。
长想别离处,犹无音信还。
清晨泛中流,羽族满汀渚。
黄鹄何处来,昂藏寡俦侣。
飞鸣无人见,饮啄岂得所。
云汉尔固知,胡为不轻举。
川上常极目,世情今已闲。
去帆带落日,征路随长山。
亲友若云霄,可望不可攀。
于兹任所惬,浩荡风波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