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对《雨霖铃》这支乐曲的产生及传播过程的追述,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和晚年独居南内的凄凉孤寂的处境,反映出社会大动乱之后封建知识分子对沧桑变迁的哀感。诗中着重刻画了马嵬驿兵变给玄宗带来的感伤,而这种感伤又是通过一个目击证人,即《雨霖铃》曲的最初演奏者张徽,从他的口中委婉道出,更觉真切动人。
雨霖铃
雨霖铃夜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
长说上皇垂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雨霖铃》原是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入蜀,连日霖雨,于郎当驿中闻铃声,问黄旛绰:“铃语云何?”对曰:“似云‘三郎郎当’。”当时宫中称玄宗为三郎,郎当即潦倒之意。玄宗遂采其声谱写《雨霖铃》曲。第一个吹奏此曲的是梨园乐工张徽,那时玄宗因思念杨贵妃,常流泪不止,在亲自传授张徽此曲时尚含着眼泪。回銮做了太上皇,又让张徽奏此曲,以纪念杨贵妃。此诗作于何年何地未详,但从时间上看,当时安史之乱早已过去,诗人或有机会聆听此曲,或因一时有感而作。
翻译注释
翻译
寒雨淋漓,和着栈道上铃声振响的冬夜,上皇终于从逃难的蜀地返回旧京。待得归来,还能听到张野狐弹奏的一曲新声。
虽然旧日的乐工经常说起昔时上皇饱含泪水教授此曲的情形,可是今日的南内只见明月寂寂,却再也没有他的踪影。
注释
(1)雨霖铃夜:霖雨声、车铃声交织之夜。
(2)却归秦:唐军收复两京后,局势转变,唐玄宗遂于至德二载(757)十二月,由四川返回京城长安。却归,回归。秦,秦地,指长安。
(3)是:一作“见”。
(4)张徽:号野狐,开元年间宫廷音乐家,与李龟年、贺怀智等齐名。安史之乱起,张徽随玄宗入蜀,乱平,又随玄宗回到长安。
(5)一曲新:指玄宗新创之曲《雨霖铃》。
(6)上皇:太上皇,指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玄宗于次年逃往蜀中,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
(7)南内:唐长安兴庆宫,在大明宫南,故名。原为玄宗藩邸,玄宗自蜀返京,被尊为太上皇,居于此。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张祜的诗
相关推荐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晴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雨中花·指点虚无征路
指点虚无征路,醉乘斑虬,远访西极。正天风吹落,满空寒白。玉女明星迎笑,何苦自淹尘域?正火轮飞上,雾卷烟开,洞观玉碧。
重重观阁,横枕鳌峰,水面倒衔苍石。随处有寄香幽火,杳然难测。好是蟠桃熟后,阿环偷报消息。在青天碧海,一枝难遇,占取春色。
雨中再赋海山楼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
雨后观音门渡江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依约落潮平。
吴山带雨参差没,楚火沿流次第生。
名士尚传麾扇渡,踏歌终怨石头城。
南朝无限伤心史,惆怅秦淮玉笛声。
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三
幽姿不可惜,后日东风起。
酒醒何所见,金粉抱青子。
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
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一
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
时于花上见,的皪走明珠。
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
黄昏更萧瑟,头重欲相扶。
雨夜感怀
微雨洒高林,尘埃自萧散。
耿耿心未平,沈沈夜方半。
独惊长簟冷,遽觉愁鬓换。
谁能当此夕,不有盈襟叹。
雨雪曲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雨窗
云暝虚窗静,新篁别有情。
烟云清古壁,风雨壮江声。
有癖酬山水,偷闲断送迎。
萧疏且高卧,无意问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