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

〔清代〕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想起往事就深感惊心难安,不由潸然泪下。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为的是去年的今天腐败的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了侵略者日本。

注释

(1)潸:流泪的样子。

(2)四百万人:指中国台湾当时总人口。

(3)去年今日:指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中国台湾割让给日本。

春愁拼音版

chūnchóu
chūnchóunánqiǎnqiángkànshānwǎngshìjīngxīnlèishān
bǎiwànréntóngniánjīntáiwān

作品简介

《春愁》是清代诗人丘逢甲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写了作者回首一年前签订《马关条约》之往事时的哀痛心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全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句警拔,撼人心魄,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创作背景

中日甲午之战,中国战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的马关同日本政府签订中日和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得知此消息,怒发冲冠,刺破手指,血书“拒倭守土”四个字。之后,他串联台湾士绅,组织义军,誓死抗敌,因得不到外援,事败内渡,回到原籍广东。

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1896年5月5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丘逢甲痛定思痛,写下了《春愁》这首诗。

作者介绍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蛰庵,又号仲阏,台湾苗栗人。清末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领袖。光绪十五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甲午战争后组织义军抗日保台,失败内渡。诗作饱含爱国情怀,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致力兴学教化。丘逢甲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春宵

〔宋代〕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沈沈。

春雨

〔唐代〕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春日

〔南北朝〕徐陵

岸烟起暮色,岸水带斜晖。

径狭横枝度,帘摇惊燕飞。

落花承步履,流涧写行衣。

何殊九枝盖,薄暮洞庭归。

春阴

〔宋代〕朱弁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