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是元代诗人揭傒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的是近景,有把橹的船家和江面的雨;颔联写连绵起伏的青山,沙滩上有两位闲聊的老人;颈联以听觉感受为主,江上歌声答和回荡,船头雨声淙淙;尾联写诗人推开船篷看去,是一片乡野与飞翔的白鸥,体现了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全诗不首一典,紧扣题“触目”二字,就眼前景色,信笔一一收入诗中,清旷通灵,味隽意永。数语之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远有近,以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新可爱的水墨图,平淡中泛漾着浓郁的水乡气息。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两髯背立鸣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
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
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鸣篷下坐。
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揭傒斯年轻未仕时,曾出游汉、湘一带。《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此诗即是诗人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五月游历中所作,时揭傒斯旅居武昌。
翻译注释
翻译
两翁相背而立划动着乃双橹,短短的蓑衣忽开忽合,江面下着雨。
蜿蜒如龙的青山直接天边的云,两个白发老人并立沙滩絮絮而语。
船头的篙手唱歌船尾的舵手应和,篷顶淙淙的雨声伴我在篷下坐。
推开船篷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见一双双白鸥从帆边飞掠而过。
注释
(1)武昌:地名,今湖北武汉市。
(2)触目:即所见,指目光所及。
(3)两髯:两个长髯的船夫。髯,指蓄着长须的人。背立:相北而立。鸣双橹:谓摇动着橹桨,发出悠扬的咿呀声。
(4)开合:描写摇船人身形起伏,身上蓑衣随之张开合拢。
(5)沧江:泛称江水。江水呈青苍色,故称。
(6)青山如龙入云去:写青山蜿蜒如龙,时隐时现在乌云之中。
(7)并沙语:并立在沙滩上交谈。并,并排、并列,有版本作“竝”。
(8)不省:不晓得。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揭傒斯的诗
相关推荐
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日过郑七山斋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夏意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日题老将林亭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夏夜苦热登西楼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
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
莫辩亭毒意,仰诉璿与玑。
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
江风五月尚飕飕,疑是生寒应麦秋。
暑雨不多难望岁,密云虽布转增忧。
四方丰歉觇三楚,两载饥寒遍九州。
民命久悬仓廪绝,问天何事苦为仇?
夏夜玩月
仰头月在天,照我影在地。
我行影亦行,我止影亦止。
不知我与影,为一定为二。
月能写我影,自写却何似。
偶然步溪旁,月却在溪里。
上下两轮月,若个是真底。
为复水是天,为复天是水。
夏日李公见访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
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
旁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
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
墙头过浊醪,展席俯朴流。
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
巢多众鸟喧,叶密鸣蝉稠。
苦遭此物聒,孰谓吾庐幽?
水花晚色净,庶足充淹留。
预恐樽中尽,更起为君谋。
夏日绝句二首·其二
墙头高树绿云天,谢尽馀花未噪蝉。
掩卷看阴移午后,数声啼鸟在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