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宋代〕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邨。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作品简介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是北宋诗人洪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大自然的美好境界;颔联写此时大自然的境界就如同晋陶渊明的武陵桃花源;颈联写处处美景皆诗画,不可言语;尾联写农夫暮耕以及诗人与友人们的眷恋。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恬静幽美的乡村景色和诗人晚年积极美好的生活态度。全诗采用对照手法,山与田、近处人烟与远处山村、声与色、画与诗、农夫的辛劳与自己的悠然沉思,形象鲜明,意蕴丰富。

创作背景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这首诗不知写于何年。但从诗里所反映的生活情趣看,它很可能是洪炎晚年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任职期间游赏近郊田园之作。从题目可知,此诗是诗人于初夏的傍晚同朋友们在郊野散步时,骋目所见、所闻和所想。

翻译注释

翻译

四周群山巍然矗立中间田野一片,近处都是人家远处隐约可见山村。

飞鸟去处时而传来灵隐寺的钟声,野花芬芳流水潺潺犹如武陵桃源。

一路所遇就是画原非笔墨能描摹,野游所见皆是诗本非语言能形容。

为看农夫田间插秧使我流连忘返,拄着藜杖时走时停不觉已到黄昏。

注释

(1)矗矗:高耸貌。

(2)田田:鲜碧貌。

(3)灵隐寺:佛寺名,在杭州。

(4)武陵源:地名,见陶渊明《桃花源记》,盖假托以为乐土者。

(5)杖藜:拄着手杖行走。杖:名词动用,藜:植物名,茎可为杖。

(6)徙倚:徘徊。

全文拼音版

yuèèrshísānwǎntóngtàichōngbiǎozhīgōngshí
shānchùchùtiántiánjìnshìrényānyuǎnshìcūn
niǎowàishūzhōnglíngyǐnhuābiānliúshuǐlíngyuán
yǒufénghuàyuánfēisuǒjiànjiēshīběnyán
kànchāyāngzāiwàngfǎnzhàngzhìhuánghūn

作者介绍

洪炎(1067—1133),字玉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元祐末年登进士第。南渡后官至秘书少监。其为黄庭坚的外甥,列入江西派。诗歌意趣深沉,有《西渡集》传世。

洪炎的诗

相关推荐

四坐且莫喧

〔两汉〕佚名

四坐且莫喧,愿听歌一言。

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

上枝以松柏,下根据铜盘。

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聨。

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

朱火然其中,青烟飏其间。

从风入君怀,四坐莫不欢。

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

四园竹·浮云护月

〔宋代〕周邦彦

浮云护月,未放满朱扉。鼠摇暗壁,萤度破窗,偷入书帏。秋意浓,闲伫立,庭柯影里。好风襟袖先知。

夜何其。江南路绕重山,心知漫与前期。奈向灯前堕泪,肠断萧娘,旧日书辞犹在纸。雁信绝,清宵梦又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