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明代〕夏完淳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原文翻译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萧瑟的晚秋景象来到了空旷的闺院中,一夜之间横扫了满院梧桐叶。本是两相情愿的同心结,没料想好梦难成,反倒陷入无限的相思之中。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十二根栏杆处,秋风到和灯光若明若暗。她孤单的站立要楼头,禁不住眼泪成串的掉下来。在远处,枯枝上的寒鸦好象对着昏黄的月亮在啼叫。

注释

(1)同心结:是用彩线织成的菱形连环结,旧时妇女多系在衣裙上作佩饰,也常用为定情或赠别之物。

(2)翻:反,反倒。

(3)相思结:意出《古诗十九首》之十八“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4)十二玉阑干:指曲曲折折的栏干。十二:言其曲折之多。

(5)明灭: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卜算子·秋色到空闺拼音版

suàn··qiūdàokōngguī
qiūdàokōngguīsǎotóngshuíliàotóngxīnjiéchéngfānjiùxiāngjié
shíèrlángānfēngdòngdēngmíngmièjìnhuánghūnlèihángpiànyuè

作品简介

《卜算子·秋色到空闺》是明末清初词人夏完淳创作一首词,词上片写独守空房的孤独,下片写凭栏泪眼望夫,表达了作者在转战奔走中对爱妻的一往情深。全诗借情抒情,意境悲怆,感情真挚。

创作背景

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江南一带抗清义师纷起,作者随其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同年八月,松江沦陷,夏允彝自沉松塘,以身殉国。次年春,作者又与陈子龙及岳父重组义军起兵太湖,兵败后,作者又为义军领袖吴易的军事参谋。但不久,吴军又溃败,作者只得只身奔窜民间。《卜算子·秋色到空闺》这首词可能作于此时。

作者介绍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诗人。少有神童之誉,十四岁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兵败被俘后,在南京痛斥洪承畴,从容就义,年仅十六岁。其诗文悲壮慷慨,充满家国之痛与民族气节,代表作有《狱中上母书》、《南冠草》等。后人辑有《夏完淳集》。夏完淳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卜算子·咏梅

〔宋代〕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慢·江枫渐老

〔宋代〕柳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卜算子·水仙

〔近代〕王国维

罗袜悄无尘,金屋浑难贮。月底溪边一晌看,便恐淩波去。

独自惜幽芳,不敢矜迟暮。却笑孤山万树梅,狼藉花如许。

卜算子·兰

〔宋代〕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