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州与文举百一饮

〔金代〕元好问

翁仲遗墟草棘秋,苍龙双阙记神州。

只知终老归唐土,忽漫相看是楚囚。

日月尽随天北转,古今谁见海西流?

眼中二老风流在,一醉从教万事休。

作品简介

《镇州与文举百一饮》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是诗人在与两位老友痛饮之后抒发的,表露了知己相逢,酒酣耳热,去国不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亡国之痛。全诗对仗排偶,质朴隽永。

创作背景

蒙古定宗海迷失后元年(1249)夏,元好问来到镇州,筹刻《中州集》。当时,元好问已在镇州获鹿县建起了鹿泉新居,过上了比较安逸闲适的遗民生活。但在诗人的心中,亡国之恨却总难以平静下来。知已相逢,酒酣耳热之际,仍然免不了发一番感慨。《镇州与文举百一饮》这首诗就是诗人与友人白华、王鹗聚饮之时所作。

翻译注释

翻译

废墟里的铜像,伴随着荒草野棘寒秋,让我想起那苍龙双阙,就在那遥远的故国神州。

原只知终养残年,盼望回到久别的故土,忽然间朋友相逢,仍痛感是那阶下的楚囚。

可叹,日月尽随着天空向北旋转,古今谁见过大海朝西倒流?

如今,眼前的两位朋友,旧日的风流依然存在,且趁此痛饮一醉,任随那万事自去自休。

注释

(1)镇州:就是宋时的真定府,治所在今河北正定。

(2)文举:指白华,字文举,曾任金朝枢密院判官,为金哀宗的重要谋臣,后投降蒙古。

(3)百一:指王鹗,字百一,金末状元,后降蒙古,官至翰林学士。

(4)翁仲遗墟草棘秋:化用唐代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中“翁仲遗墟草树平”句。翁仲,传说秦朝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勇力过人,曾受秦始皇命出征匈奴。阮死后,秦始皇仿照他的身形铸铜像竖在咸阳宫门外。后来便称铜像,或墓道石像为翁仲。

(5)苍龙双阙:指宫城的东门。苍龙,中国古代天文学用苍龙来表示东方的星宿,后来便也用来表示东方。

(6)神州:中国,这里指金朝都城汴京。

(7)唐土:指诗人的故乡山西。周成王时,分封弟弟唐叔虞在今山西地区(就是晋国),因此又称山西为唐土。

(8)忽漫:忽而,偶然。

(9)楚囚:这里是作者自指。

(10)日月尽随天北转:意思是整个世界都不得不俯首听命于蒙古的强权。

(11)古今谁见海西流:意思是历史无法逆转,灭亡的金朝再也无法恢复。

(12)二老:指白华和王鹗。

(13)风流:才情风度。

(14)从教:任随,索性。

全文拼音版

zhènzhōuwénbǎiyǐn
wēngzhòngcǎoqiūcānglóngshuāngquèshénzhōu
zhǐzhīzhōnglǎoguītángmànxiāngkànshìchǔqiú
yuèjǐnsuítiānběizhuǎnjīnshuíjiànhǎi西liú
yǎnzhōngèrlǎofēngliúzàizuìcóngjiàowànshìxiū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金兴定五年进士,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潜心著述。其诗沉郁苍劲,堪称金代诗坛巨擘,《论诗三十首》系统阐述诗歌理论,《岐阳三首》写亡国之痛,感人至深。词作兼有豪放、婉约之风,《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传诵千古。编有《中州集》保存金源文献,著有《遗山集》。

相关推荐

岘山怀古

〔唐代〕陈子昂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秋日

〔宋代〕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华胥引·秋思

〔宋代〕周邦彦

川原澄映,烟月冥濛,去舟如叶。岸足沙平,蒲根水冷留雁唼。别有孤角吟秋,对晓风呜轧。红日三竿,醉头扶起还怯。

离思相萦,渐看看、鬓丝堪镊。舞衫歌扇,何人轻怜细阅。点检从前恩爱,但凤笺盈箧。愁剪灯花,夜来和泪双叠。

真娘墓

〔唐代〕白居易

真娘墓,虎丘道。

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

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春草

〔唐代〕张旭

春草青青万里馀,边城落日见离居。

情知塞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

古怨别

〔唐代〕孟郊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