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州与文举百一饮》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是诗人在与两位老友痛饮之后抒发的,表露了知己相逢,酒酣耳热,去国不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亡国之痛。全诗对仗排偶,质朴隽永。
镇州与文举百一饮
翁仲遗墟草棘秋,苍龙双阙记神州。
只知终老归唐土,忽漫相看是楚囚。
日月尽随天北转,古今谁见海西流?
眼中二老风流在,一醉从教万事休。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蒙古定宗海迷失后元年(1249)夏,元好问来到镇州,筹刻《中州集》。当时,元好问已在镇州获鹿县建起了鹿泉新居,过上了比较安逸闲适的遗民生活。但在诗人的心中,亡国之恨却总难以平静下来。知已相逢,酒酣耳热之际,仍然免不了发一番感慨。《镇州与文举百一饮》这首诗就是诗人与友人白华、王鹗聚饮之时所作。
翻译注释
翻译
废墟里的铜像,伴随着荒草野棘寒秋,让我想起那苍龙双阙,就在那遥远的故国神州。
原只知终养残年,盼望回到久别的故土,忽然间朋友相逢,仍痛感是那阶下的楚囚。
可叹,日月尽随着天空向北旋转,古今谁见过大海朝西倒流?
如今,眼前的两位朋友,旧日的风流依然存在,且趁此痛饮一醉,任随那万事自去自休。
注释
(1)镇州:就是宋时的真定府,治所在今河北正定。
(2)文举:指白华,字文举,曾任金朝枢密院判官,为金哀宗的重要谋臣,后投降蒙古。
(3)百一:指王鹗,字百一,金末状元,后降蒙古,官至翰林学士。
(4)翁仲遗墟草棘秋:化用唐代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中“翁仲遗墟草树平”句。翁仲,传说秦朝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勇力过人,曾受秦始皇命出征匈奴。阮死后,秦始皇仿照他的身形铸铜像竖在咸阳宫门外。后来便称铜像,或墓道石像为翁仲。
(5)苍龙双阙:指宫城的东门。苍龙,中国古代天文学用苍龙来表示东方的星宿,后来便也用来表示东方。
(6)神州:中国,这里指金朝都城汴京。
(7)唐土:指诗人的故乡山西。周成王时,分封弟弟唐叔虞在今山西地区(就是晋国),因此又称山西为唐土。
(8)忽漫:忽而,偶然。
(9)楚囚:这里是作者自指。
(10)日月尽随天北转:意思是整个世界都不得不俯首听命于蒙古的强权。
(11)古今谁见海西流:意思是历史无法逆转,灭亡的金朝再也无法恢复。
(12)二老:指白华和王鹗。
(13)风流:才情风度。
(14)从教:任随,索性。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豳风·狼跋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岘山怀古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秋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华胥引·秋思
川原澄映,烟月冥濛,去舟如叶。岸足沙平,蒲根水冷留雁唼。别有孤角吟秋,对晓风呜轧。红日三竿,醉头扶起还怯。
离思相萦,渐看看、鬓丝堪镊。舞衫歌扇,何人轻怜细阅。点检从前恩爱,但凤笺盈箧。愁剪灯花,夜来和泪双叠。
真娘墓
真娘墓,虎丘道。
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
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春草
春草青青万里馀,边城落日见离居。
情知塞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
古怨别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酬二十八秀才见寄
昨夜山月好,故人果相思。
清光到枕上,袅袅凉风时。
永意能在我,惜无携手期。
相见欢·深林几处啼鹃
深林几处啼鹃,梦如烟。直到梦难寻处、倍缠绵。
蝶自舞,莺自语,总凄然。明月空庭、如水似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