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女

〔唐代〕韩愈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

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

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

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

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轩。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抽簪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

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

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

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

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

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

作品简介

《华山女》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的开头写佛教徒由于得到皇帝的支持而招摇撞骗,诈取财物。世代奉道的华山女,为了骗取财物,同时和佛教相抗衡,故设圈套,乔妆打扮,用妖冶的色相迷惑群众,甚至轰动了宫廷。豪家少年,则如蝇逐臭,追逐这个浓抹艳装的女道士。此诗运用铺垫、烘托、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幽默冷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华山女》这首诗大概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代,皇帝崇道佞佛,到中唐时期,全国数以万计的寺庙、道观遍布京城及州郡名胜之区,数十万僧民、道士不仅广占田地,且受十方供养,以致“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这个势力庞大的僧侣地主阶级,不仅生活奢侈无度,而且四处招摇撞骗,蛊惑人心,成为社会的一大痈疽。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十三年(818年),有大臣向唐宪宗上奏说,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有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唐宪家下沼于元和十四年正月迎奉。到时,命室官领禁兵持香花和僧徙迎佛骨入官供奉。于是“王公士庶奔走舎施如不及”(《旧唐书·完宗本纪》),挙国若狂。韩愈当时曾上《论佛骨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从表中所叙事实来看,和这首诗开头几句吻合,可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翻译注释

翻译

街东街西都在宣讲着佛教的经典,又撞钟、又吹螺,使宫廷也为之轰动。

用利诱和威胁的手段大肆宣扬祸福的轮回报应,听众万头耸动仿佛排列在水面的点点浮萍。

黄衣道士也在讲说道家的仙术,但听众寥寥象稀疏的晨星。

华山的女子家中世世信奉道教,她想要驱除佛教等异端而使所有的人都皈依仙灵的道教。

于是她洗去脸上的胭脂而披戴上道家的冠帔,粉白的脖颈、绯红的脸颊还有青黑的长眉使她妖娆美丽。

于是她升坐在法坛上宣讲得道的真诀,道观的大门也不许别人随意打开。

不知是谁暗中传递了她传道的消息,一下子如雷霆震动般传了开来。

佛寺的听众霎时间散得干干净净,而走向道观的大路上却挤满了达官贵人的车马。

观中坐满了人之后,只好坐在观外,来得晚的人连地方都没有,也就无缘聆听。

入迷的听众解下钗钏与环珮纷纷布施,堆起在观前的金玉光彩照耀令人炫目。

皇宫中的贵人也传达了召见她的圣旨,六宫中的后妃们也都想瞻仰一下道姑的容颜。

那至高无上的玉皇,似乎也颔首点头同意她前往,乘龙驾鹤翩然飞去青霄当中。

那些豪门子弟哪里懂得道的真谛,却也纷纷马不停蹄来到她的居处徘徊。

她的居处是云窗雾阁而隐秘莫测,重重翠幔深处隔着金色的屏风。

只可惜这些人俗缘太重而难以攀上登天的仙梯,空费了青鸟传信所致的一片至诚心意。

注释

(1)撞钟吹螺:钟、螺皆乐器,呜呜咚咚地奏响,以号召群众。

(2)狎恰:同“洽恰”,稠叠密集貌。此乃唐人语。

(3)排浮萍:如浮萍般挤在一起。

(4)观门:道观之门。

(5)开扃:开门。扃,门栓。

(6)訇然:大声貌。訇,拟声词。

(7)骅骝塞路连辎輧:写达官贵人纷至沓来,男女百姓车马奔波,都是为了听华山女讲道。骅骝:相传为周穆王乘坐的八骏之一,后泛指良马。辎(zī)轩:四周有帷幕的车。辎,车前面的帷。轿,车后面的幔。

(8)抽簪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描写施舍情况。青荧(yíng):青光闪映貌。此状金玉堆积,光彩闪烁。

(9)天门贵人:即宫中贵人,宦官。天门,指宫门。

(10)六宫:指后妃们。

(11)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谓华山女成仙飞升,即进到宫中去。玉皇:玉皇大帝,道教的天帝。颔首:点头,同意。青冥:青天。

(12)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谓华山女飞升事从深宫传出,难以得知内情。云窗雾阁:指华山女的居处。翠幔、金屏:形容华山女居处的富丽隐秘。

(13)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暗示飞升纯属欺骗,而道观中可能有男女隐秘之事。俗缘:尘世因缘。浪凭:漫凭,随意凭借。青鸟通丁宁:《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曰:‘ 西王母暮必降尊像.... .....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戴七胜,履玄琼凤文之舄,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鸾,夹侍母旁。”青鸟为交通仙凡的使者。丁宁,同“叮咛”,即通消息。

全文拼音版

huàshān
jiēdōngjiē西jiǎngjīngzhuàngzhōngchuīluónàogōngtíng
广guǎngzhāngzuìyòuxiétīngzhòngxiáqiàpáipíng
huángdàoshìjiǎngshuōzuòxiàliáoluòmíngxīng
huàshānérjiāfèngdàojiàoguīxiānlíng
zhuāngshìmiànzhuóguānpèibáiyānhóngjiáchángméiqīng
suìláishēngzuòyǎnzhēnjuéguànménrénkāijiōng
zhīshuírénànxiāngbàohōngránzhèndòngléitíng
sǎochúzhòngrénjuéhuáliúliánxuān
guànzhōngrénmǎnzuòguànwàihòuzhìyóutīng
chōuzāntuōchuànjiěhuánpèiduījīndiéguāngqīngyíng
tiānménguìrénchuánzhàozhàoliùgōngyuànshíshīyánxíng
huánghànshǒuguīchénglóngjiàláiqīngmíng
háojiāshàoniánzhīdàoláiràobǎijiǎotíng
yúnchuāngshìhuǎngchóngchóngcuìshēnjīnpíng
xiānnánpānyuánzhònglàngpíngqīngniǎotōngdīngníng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倡导“文以载道”,反对骈文,复兴秦汉散文传统,代表作《师说》《原道》等说理透辟,气势雄健。其诗奇崛险怪,开“韩孟诗派”。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故称韩文公。他以儒家道统自任,力排佛老,其文学主张与实践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韩愈的诗

相关推荐

华岳

〔唐代〕王维

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

连天疑黛色,百里遥青冥。

白日为之寒,森沉华阴城。

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

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

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

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

大君包覆载,至德被群生。

上帝伫昭告,金天思奉迎。

人祇望幸久,何独禅云亭。

华清引·感旧

〔宋代〕苏轼

平时十月幸兰汤。玉甃琼梁。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

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

华胥引·秋思

〔宋代〕周邦彦

川原澄映,烟月冥濛,去舟如叶。岸足沙平,蒲根水冷留雁唼。别有孤角吟秋,对晓风呜轧。红日三竿,醉头扶起还怯。

离思相萦,渐看看、鬓丝堪镊。舞衫歌扇,何人轻怜细阅。点检从前恩爱,但凤笺盈箧。愁剪灯花,夜来和泪双叠。

华佗论

〔唐代〕刘禹锡

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

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

遂考竟佗。至仓舒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

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

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焉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何如?”

而孔融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他人哉?

华佗治病

〔魏晋〕陈寿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食之,病自当去。”

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