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兴碑》是宋代诗人张耒的一首咏史七言古诗。此诗通过吟咏唐代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丹的《大唐中兴颂》碑,反思安史之乱至中兴时期的历史风云。前四句以“玉环妖血”“潼关战骨”痛陈乱世之惨烈,中间赞颂郭子仪“金戈铁马”的匡扶之功,继而感慨元结、颜真卿以文章书法纪功传世的价值。末句“荒凉浯水弃不收”暗讽当代对历史教训的漠视。全诗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笔力雄健,情感沉郁,体现了宋代咏史诗重理趣、尚反思的特点。
读中兴碑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
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
元功高名谁与纪,风雅不继骚人死。
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师笔下龙蛇字。
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磨苍崖。
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
百年兴废增感慨,当时数子今安在?
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
作品简介
翻译注释
翻译
杨贵妃惨死的血迹无人清扫,安禄山叛军逼近长安。
潼关战场上战死士兵的尸骨堆积得比山还高,远在万里之外蜀地的唐玄宗,也在流亡中衰老。
郭子仪率领着披坚执锐的军队从西边赶来,他威风凛凛,有着英雄盖世的才能。
他举起战旗仿佛能掀起狂风,挥师出征如同能降下大雨,平定叛乱后恢复王朝秩序。
这般大功与崇高声望,有谁来记载呢?如今风雅传统断绝,能写诗文的文人早已逝去。
幸好有元结胸藏如星斗般璀璨的文采,颜真卿笔下有如龙蛇舞动的雄健字迹。
像是上天派遣这两人传承其事,他们在十丈高的青色山崖上磨石刻碑,记载功绩。
是谁把这石碑的拓本带到了我的住处?让我一看,连昏花的眼睛都变得清亮。
想到百年来王朝的兴盛与衰亡,不禁增添无限感慨,当年那些英雄与文人,如今又在何处呢?
你没看见吗?荒凉的浯水边,石碑被丢弃无人理会,还时常有游人拓印碑帖,拿去变卖。
注释
(1)玉环:杨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幼时养在叔父杨玄珪家,735年(开元二十三年),册封为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740年(开元二十八)年,李隆基为了夺取她,先度她为女道士,住太真宫,改名太真。745年(天宝四年),李隆基正式册封她为贵妃。
(2)妖血:女妖杨玉环的血。安禄山反,唐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六军将士认为是杨玉环与其兄杨国忠扰乱纲纪,停止不发,并诛杀杨国忠,玄宗无奈,只好赐死杨玉环。
(3)渔阳马:指安禄山叛军从渔阳(今河北蓟县一带)造反的战马。
(4)君王:指唐玄宗李隆基。
(5)郭公:郭子仪,唐华州郑人。玄宗时,参加武举考试获异等,累迁朔方节度使。肃宗时,奋力平定安史之乱,功绩为中兴诸将之冠。
(6)凛凛:使人敬畏的样子。
(7)偃:仰卧,引申为倒下。这里指偃旗,即放倒军旗。
(8)九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初立七庙。公元20年(王莽地皇元年)增为九庙,此后历朝皇帝皆立九庙祭祖。
(9)元功高名:即功大名高。元:大。
(10)水部:指元结,安史之乱后期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参军,曾参加抗击史思明南侵而有战功,升任水部员外郎。
(11)星斗文:谓元结的文章灿若星辰。
(12)太师:指颜真卿,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他曾做过太子太师。安禄山反,颜真卿全力讨贼,河朔诸郡共推为盟主。
(13)龙蛇字:谓颜真卿的书法飞动劲健。
(14)弃不收:弃,舍去,抛开,这里指水流去。收,收取,收回。不收,谓水不回头。
(15)打碑:指拓印碑帖。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四
丹木生何许?乃在峚山阳。
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
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
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一
巨猾肆威暴,钦駓违帝旨。
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
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
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三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读严子陵传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读书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读书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有所见作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读李翱文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删。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此其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成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必。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