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溪

〔宋代〕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作品简介

《琅琊溪》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全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首尾圆合,后两句虚实相生,富有宋诗的理趣之美。

创作背景

《琅琊溪》此诗写于作者担任滁州(今安徽省境内)太守期间。北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佳丽景点,非常欣赏并有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翻译注释

翻译

春天来临,空寂的深山中,山顶的积雪开始融化汇成小溪, 溪水逐渐上涨,游客们有的在溪水中悠闲泛舟,有的漫步在横跨在溪上的木桥到达彼岸。

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来自哪里,也不知道离这儿是远还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顺着溪水流出山谷。

注释

(1)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

(2)雪消:积雪消融。

(3)古槎:原意为古旧的木筏。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4)溪源:溪水的源头。

(5)来:来自。

(6)但见:只看见。

全文拼音版

láng
kōngshānxuěxiāoshuǐzhǎngyóuhéngchá
zhīyuánláiyuǎnjìndànjiànliúchūshānzhōnghuā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坛领袖,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反对浮华文风。其散文《醉翁亭记》《秋声赋》等简洁流畅,诗词清新自然。主持编修《新唐书》《新五代史》,官至参知政事。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提携后进如苏轼、曾巩等,对宋代文化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重赠卢谌

〔魏晋〕刘琨

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璆。

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

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

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

重耳任五贤,小白相射钩。

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仇?

中夜抚枕叹,相与数子游。

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

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

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二月二日

〔唐代〕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过昌平城望居庸关

〔近代〕康有为

城堞逶迤万柳红,西山岧嵽霁明虹。

云垂大野鹰盘势,地展平原骏走风。

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关东。

时平堡堠生青草,欲出军都吊鬼雄。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宋代〕苏轼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小雅·角弓

〔先秦〕诗经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

兄弟昏姻,无胥远矣。

尔之远矣,民胥然矣。

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此令兄弟,绰绰有裕。

不令兄弟,交相为瘉。

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

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

如食宜饇,如酌孔取。

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莫肯下遗,式居娄骄。

雨雪浮浮,见晛曰流。

如蛮如髦,我是用忧。

咏白海棠

〔清代〕曹雪芹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