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泣别图

〔明代〕袁凯

上林木落雁南飞,万里萧条使节归。

犹有交情两行泪,西风吹上汉臣衣。

作品简介

《李陵泣别图》是明代诗人袁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草木摇落、北雁南飞的萧瑟秋天情景下苏武南归;后两句写李陵泣别,于此情此景中李陵并没有引起故国之思,却只有故友之情。全诗基调苍凉悲壮,以诗歌之长补绘画之短,既状物情又发人意,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为题画诗佳作。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题画《李陵泣别图》所作。李陵于汉武帝时拜为骑都尉,他曾将兵五千出击匈奴,遭匈奴军八万人围击,李陵士卒死伤过半,杀伤匈奴亦万余人,后因矢尽粮绝,兵不至,归降匈奴。《李陵泣别图》这一画作已不可考,从诗内容上看,是表现苏武归汉、李陵与之泣别一事的。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被扣押后,匈奴曾使李陵至海上,为苏武置酒设乐,劝其归降,武仍不屈。李陵见其至诚,泣下沾襟,与苏武诀去。苏武获准将归之时,李陵又置酒贺武,倾吐心曲,“异域之人,一别长绝”,酒宴中李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渡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泣下数行,因与武诀。诗与画应是以此为题材的。

对于李陵的评价,后人颇存在一些分歧,《史记》《汉书》从当时具体的朝政、征战情势出发,颇多为之护;其后具体的历史背景变了,人们便较多地注意抽象的气节,对李陵的批评便严厉了些。特别是宋代以后,道学兴起,君臣间的节操被抬高到无以再高的位置,这时苏武越来越受到人们歌颂,而李陵则常常作为陪衬苏武的反面形象出现了。袁凯虽亦基于这样的观点作此诗,但对李陵孤立无援、兵败投降以至身败名裂的不幸遭遇也深表同情。

此诗《海叟集》卷四、《列朝诗集》甲集题作《李陵泣别图》,《明诗别裁集》卷一题作《题李陵泣别图》 ,《皇明诗选》卷之十三、《明诗综》卷十八《题苏李泣别图》 。

翻译注释

翻译

塞北万里沙漠,秋来叶落北雁南飞,一派萧条气象,使节苏武即将上道归国。

在知己归国之际,两行凄惨的泪流淌,让这泪珠被西风吹起,飞上苏武的衣袍,与他一起返回故国。

注释

(1)李陵:汉将,击匈奴,兵败投降。其友苏武,汉武帝时,奉使匈奴,被拘留,置于北海。李陵降匈奴后,曾与苏武会见,劝武降,武不从。昭帝即位后,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再至匈奴,原随苏武出使之吏常惠夜见汉使,教使者责问匈奴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大惊,向汉使谢罪,说武等实在,乃放武归汉。事详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2)上林:汉天子的园,在长安。这句诗意指汉昭帝于上林苑射猎得雁苏武帛书事。汉武帝刘彻《秋风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3)使节:古代称使臣为使节。《汉书·李广苏建传》附苏武传载:“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节,符节,使臣所执的信物。

(4)汉臣:此指苏武。

全文拼音版

língbié
shànglínluòyànnánfēiwànxiāotiáo使shǐjiéguī
yóuyǒujiāoqíngliǎngxínglèi西fēngchuīshànghànchén

作者介绍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年)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四卷。

袁凯的诗

相关推荐

李花赠张十一署

〔唐代〕韩愈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李白墓

〔唐代〕白居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李陵咏

〔唐代〕王维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

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

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

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代〕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李牧传

〔两汉〕司马迁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十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宠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其一

〔两汉〕佚名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