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教题梅》是元末明初画家、诗人王冕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题为“题梅”,可却不从梅花入手,诗的前两句是先写一派冬季凛冽的景象:猎猎西风,尘埃遍地;后两句语意双关,说北方长城寒冷之地,元蒙守兵几乎冻死而江南腊梅早已怒放。全诗以巧妙的比喻勾画出当时的政治形势,又不脱离咏梅的主题,表现了梅花与严寒、风沙抗争,把春光带给人间的力量,且两意融合,无雕琢痕迹。
应教题梅
剌剌北风吹倒人,乾坤无处不沙尘。
胡儿冻死长城下,谁信江南别有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应教题梅》这首诗,据明代朗瑛《七修类稿》和叶盛《水东日记》记载,是王冕晚年被朱元璋请去时奉命所作的。时间当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当时朱元璋尚未即位,而自封吴国公,所以王冕借用了“题梅”这个词。画梅是王冕最擅长的本事,因此,这首诗当是他应朱元璋之命,题在自己的画上的。据载,朱元璋当时对此诗极为“眷赏”,即授王冕为谘议参军。
翻译注释
翻译
北风狂呼猛吹,其势竟能将人像草似地任意吹倒卷走,乾坤之内,到处飞沙走石,不见天日。
连最耐寒的年轻胡人都冻死于长城,谁能相信,在这样可怖的大气候下,江南竟别有天地?
注释
(1)应教:出于六朝时,因太子、诸王的命令称“教”,故奉命所做的为应教诗。
(2)剌剌:一作“猎猎”,指风疾吹声。
(3)沙尘:《元诗纪事》作“生尘”。
(4)胡儿:少数民族的年轻人。胡,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一般不畏惧严寒。
(5)谁信江南别有春:《元诗纪事》作“始信”。此句意在点出画梅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象征。此外,钱谦益《列朝诗集》注云:“余家有元章真迹,(此诗)下二句云:清高只有老梅树,照水开花个个真。”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王冕的诗
相关推荐
应天长·条风布暖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台遍满春色。正是夜堂无月,沉沉暗寒食。梁间燕,前社客。似笑我、闭门愁寂。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狼藉。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青青草,迷路陌。强载酒、细寻前迹。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
应天长·紫骝却照春波绿
紫骝却照春波绿。波上荡舟人似玉。似相知,羞相逐。一晌低头犹送目。
鬓云欹,眉黛蹙。应恨这番匆促。恼乱一时心曲。手中双桨速。
应天长·平江波暖鸳鸯语
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船归极浦。芦洲一夜风和雨,飞起浅沙翘雪鹭。
渔灯明远渚,兰棹今宵何处?罗袂从风轻举,愁杀采莲女!
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
应科目时与人书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应天长·绿槐阴里黄莺语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应天长·瑟瑟罗裙金线缕
瑟瑟罗裙金线缕,轻透鹅黄香画袴。垂交带,盘鹦鹉,袅袅翠翘移玉步。
背人匀檀注,慢转横波偷觑。敛黛春情暗许,倚屏慵不语。
应天长·双眉淡薄藏心事
双眉淡薄藏心事,清夜背灯娇又醉。玉钗横,山枕腻,宝帐鸳鸯春睡美。
别经时,无限意,虚道相思憔悴。莫信彩笺书里,赚人肠断字。
应天长·玉楼春望晴烟灭
玉楼春望晴烟灭,舞衫斜卷金条脱。黄鹂娇啭声初歇,杏花飘尽龙山雪。
凤钗低赴节,筵上王孙愁绝。鸳鸯对衔罗结,两情深夜月。
应诏赋得除夜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