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近代〕秋瑾

竟有危巢燕,应怜故国驼!

东侵忧未已,西望计如何?

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

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

作品简介

《感事》是近代诗人秋瑾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的前四句写祖国危难,叹国民未醒,作者借用“铜驼荆棘”的典故,唤醒国民,正视现实;后四句写文人想投笔从戎,弃文习武,闺中妇女也想洗尽铅华,披坚执锐。全诗笔力雄健,感情深挚,充满感时忧国的精神。

创作背景

《感事》这首诗约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这年春,义和团进驻天津、北京。八月,英、美、俄、法、日、德、意、奥等八国联军自天津出发,进犯北京,至十一月联军增兵到十万左右,妄图瓜分中国。十月,东北三省又全被沙俄侵占。国家民族,多灾多难,亡在旦夕。诗人有感于国难,写下了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竟有居住在即将倾覆的燕巢之中的燕子,应叫人哀怜将见到祖国的沦亡了!

对东方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还没有忧愁完,西方的帝国主义又来侵略,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对付呢?

读书人准备投笔从戎,妇女们将要扛起武器拯救国家危亡。

谁是那拯救国家危急时局的豪杰,和我一同挽回这既倒的局势。

注释

(1)危巢燕:典出《孔丛子·论势》中的一则寓言:有燕子在屋梁上做窝,母子相乐。后来烟囱里起了火,房子将要被焚毁了,燕子还不知道害怕。比喻大祸临头而不知。

(2)故国驼:典出《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 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官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故国,指国家、民族。驼,这里指国家民族将遭厄运了。

(3)东侵:指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

(4)西望:指英美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慈禧太后,光绪帝逃往西安。

(5)儒士:读书人,文人。

(6)投笔:掷笔。《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候,安能久事笔砚问乎?”后因以投笔喻弃文就武。

(7)闺人:妇人。此作者自谓。

(8)负戈:扛起武器。

(9)济时彦:匡世之士。彦,古代对有才学之士的美称。

(10)颓波:下流的水势。比喻颓危的国势。

全文拼音版

gǎnshì
jìngyǒuwēicháoyànyīngliánguótuó
dōngqīnyōuwèi西wàng
shìtóuguīrén
shuíwèishíyànxiāngwǎntuí

相关推荐

感事

〔宋代〕陈与义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

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

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

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宋代〕辛弃疾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感愤

〔宋代〕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感事

〔明代〕袁宏道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十四

〔唐代〕陈子昂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

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