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

〔先秦〕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作品简介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哲学寓言,收录于《列子·汤问》。全文通过"大小之辩"与"凉热之辩"的认知冲突,展现观察角度的相对性;"孔子不能决"的结局,既破除知识权威迷信,又揭示认知的局限性。该寓言以"辩-问-答-笑"为叙事链,语言简洁而思辨深刻,其"视觉误差""辐射传热"等现象暗合现代科学原理,堪称中国古代最富哲学意趣的启蒙故事。

创作背景

《两小儿辩日》此篇定型于战国末期(前4世纪),托名列御寇所作。故事可能源自民间"难孔"传说,反映百家争鸣时期对儒家权威的质疑。唐代韩愈《师说》"孔子师郯子"、明代李贽《童心说》均受其启发,今山东曲阜孔林"两小儿"雕塑群再现辩日场景。

翻译注释

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一个车盖,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注释

(1)东:东方。

(2)游:游历、游学。

(3)见:看见。

(4)辩斗:辩论,争论。辩:争。

(5)其:代词,他们。

(6)故:缘故,原因。

(7)以:认为。

(8)始:刚刚,才。

(9)去:离;距离。

(10)日中:正午。

(11)初:刚刚。

(12)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13)及:到。

(14)则:就。

(15)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16)为:是。

(17)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18)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19)决:决断,判定,判断。

(20)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21)孰为汝: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

(22)知: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全文拼音版

liǎngxiǎoérbiàn
kǒngdōngyóujiànliǎngxiǎoérbiàndòuwèn
éryuēshǐchūshírénjìnérzhōngshíyuǎn
éryuēchūchūyuǎnérzhōngshíjìn
éryuēchūchūchēgàizhōngpánwéiyuǎnzhěxiǎoérjìnzhě
éryuēchūchūcāngcāngliángliángzhōngtàntāngwéijìnzhěéryuǎnzhěliáng
kǒngnéngjué
liǎngxiǎoérxiàoyuēshúwèiduōzhì

作者介绍

列子(前450—前375),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贵虚尚玄。被尊为“冲虚真人”,《列子》一书(又称《冲虚真经》)托其名流传,为道家重要经典,其中富含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阐发深刻哲理,对后世哲学、文学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古人谈读书(三首)

〔先秦〕佚名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少年中国说(节选)

〔近代〕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伯牙鼓琴

〔先秦〕佚名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王戎不取道旁李

〔宋代〕佚名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守株待兔

〔先秦〕韩非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杨氏之子

〔南北朝〕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人之初

〔宋代〕王应麟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精卫填海

〔先秦〕佚名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自相矛盾

〔先秦〕韩非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