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少侯》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借汉喻唐,是一首托古讽今之作。诗中塑造了一个荒淫奢侈、醉生梦死的贵族公子形象,开头两句高度概括了人物的身份,接着通过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从各个侧面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全诗揭示了统治阶级只知贪图享乐,不恤国事的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局的忧虑。
富平少侯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
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汉张安世封富平侯,他的孙子张放幼年继承爵位。但这首诗所咏内容却不切张放行事,可见诗中的“富平少侯”不过是个假托性的人物。从诗题和首尾两联看,诗中的“富平少侯”似乎不像一般贵族少年,而可能另有具体寓托。这虽是个假托性的人物,清代注家徐逢源根据唐敬宗少年继位、好奢喜猎、宴游无度、尤爱纂组雕镂之物及视朝每晏等情事,和汉成帝每自称富平侯家人之事,推断此诗系借讽唐敬宗。
翻译注释
翻译
张放十三岁就世袭得了富平侯的爵位,他年幼无知,根本考虑不到局势不稳、七国叛乱、边患不断、匈奴南犯的事情。
他不识金弹的贵重,把它弹落在林子里不知道收回,倒翩翩中意起井上的辘轳架来了,对它偏有几分爱惜,真无知啊。
华丽的灯柱上转动着明亮的灯烛,灯烛像明珠一样交相辉映,精致美丽。精美的檀木枕刻镂精巧,像玉一样莹润精美。
在侯王府的早晨,守门人不再按照常规给来客通报,因为少侯新得了一名叫莫愁的佳人,值此良辰美景,不敢打扰他。
注释
(1)七国:汉景帝时的七个同姓诸侯国: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他们曾联合发动叛乱。此处用以喻指藩镇割据叛乱。
(2)三边:战国时期燕赵秦与匈奴接壤,后来便以燕赵秦所在地为三边,即幽州、并州、凉州。此处指边患。
(3)未到忧:即未知忧,不知道忧虑。
(4)十三身袭富平侯:指张放十三岁就继承富平侯爵位。而清冯浩提出异议:“放之嗣爵,《汉书》不书其年,此云十三何据?《孔子家语》里说周成王十三岁就被立为嗣,这里可能是借指。”
(5)不收金弹抛林外:用韩嫣事。典出《西京杂记》:韩嫣好弹,以金作弹丸,所失者日有十余。儿童闻嫣出弹,常随之拾取弹丸。
(6)银床:井上的辘轳架,不一定用银作成。
(7)彩树:华丽的灯柱。
(8)珠错落:环绕在华丽灯柱上的灯烛像明珠一样交相辉映。
(9)绣檀:指精美的檀枕。
(10)玉雕锼:形容檀木枕刻镂精巧,像玉一样莹润精美。锼,是刻镂的意思。
(11)当关:守门人。
(12)侵晨客:清早来访的客人。
(13)莫愁:古乐府所传女子名。《旧唐书·音乐志》说她是洛阳石城人,嫁卢家为妇,善歌谣。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商隐的诗
相关推荐
富贵曲
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
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富春渚诗
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
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
溯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
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
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
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
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
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
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