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诗为和刘禹锡(字梦得)之作,追忆二人在苏州的刺史生涯。前八句以“夏至筵”切入,铺陈苏州端午风物:粽香鹅炙、水国台榭、吴音管弦,勾勒出江南水乡的富庶与诗意;“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更是传神之笔,写尽苏州酒肆林立、舟楫往来的繁华。后八句转写仕途交游与时光流逝,“交印”“褰帷”分指刘、白相继任苏州刺史的往事,末句“十三年”之叹,将忆旧之欢与暮年之怅融为一体,平淡中见深挚。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夏至,白居易时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刘禹锡亦在洛阳任同职。卢宾客或为二人同僚。白居易曾于宝历元年(825年)任苏州刺史,刘禹锡则于大和六年(832年)接任,诗中“交印君相次”即指此事。十三年后(从白离苏州算起),二人皆老,闲居洛阳,借夏至节气共忆江南旧事,诗中“齐云楼”为苏州名胜,当年宴饮犹在目,而时光已逝,暗含晚岁退居的淡淡怅惘。
翻译注释
翻译
回忆在苏州的日子,常常熟悉那夏至的盛宴。
竹筒里的粽子飘着清香,嫩竹衬得粽香更鲜;烤得酥脆的子鹅肉,滋味格外鲜美多汁。
水乡之地多有楼台水榭,吴地风尚偏爱管弦之乐。
家家户户都备有美酒,出门无处不是行船往来。
你我先后在这里交接官印,我曾掀开帘幕率先上任。
如今我们都已在这乡野老去,向东眺望,苏州依旧如从前模样。
洛阳正值麦熟秋月之时,江南却迎来梅雨连绵。
齐云楼上的往事,至今已整整过去了十三年。
注释
(1)筵:酒席。
(2)筒竹:竹筒。
(3)褰帷:撩起帷幔。
(4)依然:依旧。
(5)齐云:楼名。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
星使追还不自由,双童捧上绿琼辀。
九枝灯下朝金殿,三素云中侍玉楼。
凤女颠狂成久别,月娥孀独好同游。
当时若爱韩公子,埋骨成灰恨未休。
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遥遥。
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
灵台无事日休休,安乐由来不外求。
细雨寒风宜独坐,暖天佳景即闲游。
松篁亦足开青眼,桃李何妨插白头。
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
和孙明府怀旧山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和刘柴桑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畬。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停云诗·其一
云跨南溟,南北一雨。
瞻望匪遥,槛穽斯阻。
梦往从之,引手相抚。
笑言未半,舍我不伫。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二
卢龙塞外草初肥,雁乳平芜晓不飞。
乡国近来音信断,至今犹自著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