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五绝·其四》是苏轼揭露青苗法弊端的重要诗作。此诗以白描手法展现农民借贷困境:首句"杖藜裹饭"刻画农人匆忙借贷的身影;次句"青钱转手空"直指贷款迅速耗尽的现实;后两句通过儿童口音变化,反映农民为还贷常年奔波城乡的悲惨境遇。全诗以平淡语言道出深刻社会问题,在冷静叙述中蕴含强烈批判,体现了苏轼"言浅意深"的讽喻艺术。
山村五绝·其四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春,苏轼巡行属县,于新城道中经山村,赋此五绝。作为一个地方官,苏轼亲眼看到“新法”为害乡村,看到王安石所深爱的农民们并没有从他的“新法”中受利,如实地写在诗中。
翻译注释
翻译
为了买盐,百姓手里的钱转眼就在城市花光,农家幼小的子弟大多到城市游荡。
学得了城市的语音,却荒废了农耕生产。
注释
(1)杖藜:拄着藜木的手杖。
(2)强半:大半。
全文拼音版
山村五绝·其四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山村五绝·其二
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
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山行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居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
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
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
山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山村五绝·其三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山家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山雨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村叟
古凿岩居人,一廛称有产。
虽沾巾覆形,不及贵门犬。
驱牛耕白石,课女经黄茧。
岁暮霜霰浓,画楼人饱暖。
山下泉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