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

〔唐代〕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劒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價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陀。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願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作品简介

《石鼓歌》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此诗从石鼓的起源到论述它的价值,其创作目的是呼吁朝廷予以重视与保护。开头四句是总起,自谦没有李杜之才,不敢作歌。“周纲”十二句是追叙石鼓来历久远。“公从”十句是叙石鼓的文字和字体及其保留的价值。“陋儒”六句是叙怀疑《诗经》不收石鼓文,乃是孔子的粗心。“忆昔”十八句,是叙发现石鼓的经过和建议留置太学。“中朝”十句是叙当局不纳诗人建议,叹惜石鼓文物的废除。最后六句,希望在尊崇儒学的时代,能把石鼓移置太学。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物的珍视之情,同时对朝中重臣和“陋儒”们进行了无情的嘲讽。章法整齐、辞严义密,音韵铿锵,诗人在描绘石鼓文书法的妙处时,运用了多种比喻,进行淋漓尽致的渲染,颇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石鼓歌》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石鼓文系中国最早的石刻,是秦代所为;韩愈以为周宣王时所为。在朝廷眼中,它们不过是几块长满苔藓的破烂玩意,因此其遭遇自难与郡国之所出鼎彝相提并论了。韩愈感慨石鼓文物的废弃,写下长诗《石鼓歌》。

翻译注释

翻译

张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劝我写一首咏赞它的石鼓歌。

少陵太白才华盖世但都作古,薄才之人面对石鼓无可奈何。

周朝政治衰败全国动荡不安,周宣王发愤起兵挥起了天戈。

庆功之时大开明堂接受朝贺,诸侯接踵而至剑佩叮当撞磨。

宣王田猎驰骋岐阳多么英俊,四方禽兽无处躲藏都被网罗。

为把英雄功业刻石扬名万世,凿山石雕石鼓毁坏高山嵯峨。

随从之臣才艺都是世上第一,挑选优秀撰写刻石放在山坡。

任凭长年雨打日晒野火焚烧,仗着鬼神守护石鼓永不湮没。

你从哪裏得来这拓本的底稿?丝毫都很完备一点也无差错。

言辞严谨内容奥密难于理解,字体不像隶书蝌文自成一格。

年代久远难免受损笔画残缺,仍像得剑斩断活生生的蛟鼍。

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

苍劲钩连像金绳铁索穿锁钮,浑然又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

浅见儒士编纂诗经却不收入,大雅小雅内容狭窄并不壮阔。

孙子周遊未到秦地无知难怪,采诗不全像取星宿却漏羲娥。

啊我虽好古却苦于生得太晚,对着石鼓文我哭得涕泪滂沱。

想当年我蒙召做国子监博士,那年正改纪元年号称着元和。

我的朋友在凤翔府任职从事,曾经为我设计挖掘石鼓坑窝。

我刷帽沐浴禀告国子监祭酒:“如此至宝文物世上能存幾多?

只要包毡裹席就能立即运到,十个石鼓运载只需幾匹骆驼。

进献太庙把它比作文物郜鼎,那声價百倍于郜鼎岂是太过?

皇恩浩荡如果准许留在太学,诸生就能钻研解说一起切蹉。

汉朝时鸿都门观经尚且拥塞,将会看见全国上下为此奔波。

剜剔藓苔泥尘露出文字棱角,把它放得平平稳稳不偏不颇。

高楼大厦深檐厚瓦把它覆盖,经历久远不受意外损坏伤挫。”

朝中的大官个个都老于世故,他们空无主见岂肯感奋奔波?

牧童在鼓上敲火牛用它磨角,谁能再用手把这个宝物抚摸?

长年累月风化销铄将被埋没。六年来向西遥望我空叹吟哦!

王羲之书法时俗趁機显秀媚,书写数张还可换回一群白鹅。

继周之後八代争战已经结束,至今无人收拾整理又可奈何?

如今正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皇上重视儒术推崇孔丘孟轲。

怎么纔能把此事向皇帝建议,願借善辩之人发挥口若悬河。

石鼓歌写到这裏就算结束吧,哎呀我的意願大概会是白说!

注释

(1)张生:據《全唐诗》校「生即籍」,可知此指张籍。

(2)石鼓文:这是指从石鼓上搨印下来的文字。

(3)才薄:是说自己的才力薄弱,不能像杜少陵、李太白他们那樣,有纵横驰骋的诗笔。

(4)将奈石鼓何:是说像我这樣才力薄弱的人,将怎能作好这石鼓歌呢?

(5)四海沸:指天下动荡不安。

(6)宣王:周宣王,姓姬名靖,周厉王的儿子,旧时被认为是周朝的中兴之主。

(7)挥天戈:指周宣王对淮夷、西戎、狁等用兵的事。

(8)明堂:天子颁布政教,朝见诸侯,举行祭祀的地方。

(9)剑佩鸣相磨:是说到天子明堂来朝贺的诸侯很多,以致彼此佩带的刀剑互相磨擦而发出声响。

(10)诸:是「之于」二字的合音,用意亦同。

(11)万里禽兽皆遮罗:广阔的猎场裏的禽兽都将被拦捕了来。遮罗,拦捕。

(12)告万世:即告示後代于万世。

(13)从臣:指随从周宣王的臣子。

(14)咸第一:都是第一等的。

(15)撰刻:指撰写文字刻于石鼓之上。

(16)山阿:泛指山陵。

(17)公:张生,指张籍。

(18)纸本:指从石鼓上搨印下来的文字纸本。

(19)毫发尽备无差讹:搨印下来的文本极为完整,不有丝毫的差错。讹,错误。

(20)辞严义密:指搨本的文字庄严,义理精密。

(21)不类:不像。

(22)蝌:蝌蚪文,周时所用文字,因其头大尾小,形似蝌蚪文。石鼓文的文字当为籀文,即大篆。

(23)缺画:是说石鼓上的文字因年深日久,不可避免会有向导笔漏画的。

(24)蛟: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種神异动物。

(25)快劒斫断生蛟鼍:石鼓文上那些向导笔漏画的地方,像是快剑把活生生的蛟龙斫断了一樣。这是极力形容古代文字形体气势的生动有力。

(26)金绳铁索:比喻石鼓文的笔锋奇劲如金绳铁索一般。

(27)古鼎跃水:相传周显王四十二所,九鼎没于四水,秦始皇时派人入水不得。

(28)龙腾梭:《晋书·陶侃传》:「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这句是形容石鼓文字体的变化莫测。

(29)陋儒:见识短浅的儒生,指当时采风编诗者。

(30)诗:指《诗经》。

(31)二雅:指《诗经》的《大雅》和《小雅》。

(32)秦:秦国,今陕西一带,即石鼓所在的地方。石鼓于唐初在天兴(今陕西省宝鸡市)三畦原出土。

(33)遗:丢了。

(34)羲:羲和,为日驾车的人,这裏代指日。

(35)娥:嫦娥,这裏指月。

(36)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37)生苦晚:苦于出生太晚。

(38)双滂沱:指眼泪和鼻涕一同流出。意即令人无限感伤而泪如雨下了。

(39)蒙:蒙受。

(40)博士:官名。唐时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并为教授之官。

(41)其年:那一年,即韩昌黎自江陵法曹参军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的元和元年(西元八〇六年)。

(42)其:将。

(43)故人:不详。

(44)从军在右辅:《三辅黄图》:「太初元年(西元前一〇四年)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右辅,即右扶风,为凤翔府。韩昌黎故人为凤翔节度府从事,所以说「从军在右辅」。

(45)掘:挖。

(46)臼科:坑穴,指安放石鼓的地方。

(47)濯冠:洗帽子。

(48)沐:洗头。

(49)浴:洗澡。这都是表示诚敬的意思。

(50)祭酒:官名。唐时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51)至宝:极为贵重的宝物。

(52)荐:进献。

(53)诸:是「之于」二字的合音,用意亦同。

(54)太庙:皇家的祠堂。

(55)光價:光荣的声價。

(56)诸:是「之于」二字的合音,用意亦同。

(57)圣恩:皇恩。

(58)太学:指国子监。

(59)诸生:指在太学进修的学生。

(60)切磋:指对学问的钻研,这裏是指对石鼓的钻研。

(61)观经鸿都:汉灵帝光和元年(西元一七八年),置鸿门学士。鸿都门为藏书的处所。又汉灵帝熹平四年(西元一七五年),蔡邕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刻石碑,立于太学门外,即熹平石经。从此,每天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十分拥挤,阻塞街道。

(62)坐:即将。坐见:即将看到。

(63)剔:剔除。

(64)节角:指石鼓文字笔画的棱角。

(65)安置妥帖:安放妥当。

(66)檐:屋檐、深檐,也是「大厦」的意思。

(67)覆:遮盖。

(68)中朝:即朝中,朝廷裏。

(69)老于事:实指老于世故,即办事拖沓、保守的意思。

(70)肯:岂肯。

(71)感激:感动激发。

(72)徒:只。

(73)敲火:指牧童无知,随便在石鼓上敲击时爆出火星,有损石鼓。

(74)砺:磨擦。

(75)著手:即用手。

(76)销:熔化金属。

(77)就:趋向、归于。

(78)六年:即元和六年(西元八一一年)。

(79)西顾:指西望石鼓所在地岐阳。岐阳即岐山南面,山在长安、洛阳西,故称「西顾」。

(80)空吟哦:空费心思的意思。

(81)羲:羲和,为日驾车的人,这裏代指日。

(82)俗书:沈归愚《唐诗别裁》:「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右军意。」认为俗书是对古书而言,是时俗之俗,非俚俗之俗,不是贬意。但就韩昌黎对石鼓文字的无比推崇来看,王羲之的书法自然会被他认为是俗的了,实含贬意。

(83)趁姿媚:追求柔媚的姿态。

(84)博白鹅:换白鹅。據《晋书·王羲之传》载,他很喜欢鹅,曾用「数纸」自己所写的《道德经》去换取山阴道士的鹅。

(85)八代:所指不明,泛指秦汉之後诸朝。一说是秦、汉、魏、晋、元魏、齐、周、隋;又说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86)收拾:指把散乱的会物收集起来。这裏是指把石鼓收集起来加以保存的意思。

(87)柄任儒术:即重用儒学之士的意思。柄,权柄;任,用。

(88)崇丘轲:尊崇孔子、孟子。

(89)论列:议论、建议。

(90)悬河:比喻有辩才,即善于辞令。《晋书·郭象传》:「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说话)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91)止于此:到此为止。

(92)其:将。

(93)蹉跎:本指岁月虚度,这裏作失意解,即白费了心思。与前文的「空吟哦」意同,且相照应。

全文拼音版

shí
zhāngshēngshǒuchíshíwénquànshìzuòshí
shǎolíngrénzhéxiāncáibáojiāngnàishí
zhōugānglíngchíhǎifèixuānwángfènhuītiān
kāimíngtángshòucháozhūhóujiànpèimíngxiāng
sōuyángchěngxióngjùnwànqínshòujiēzhēluó
juāngōnglēichénggàowànshìzáoshízuòhuīcuóé
cóngchéncáixiánjiǎnxuǎnzhuànliúshānā
línzhìhuǒliáoguǐshǒufánhuīā
gōngcóngchùzhǐběnháojǐnbèichàé
yánnánxiǎolèi
niánshēnmiǎnyǒuquēhuàkuàijiànzhuóduànshēngjiāotuó
luánxiángfèngzhùzhòngxiānxiàshānshùjiāozhī
jīnshéngtiěsuǒsuǒniǔzhuàngdǐngyuèshuǐlóngténgsuō
lòubiānshīshōuèrbiǎnwěishé
kǒngzi西xíngdàoqínzhíxīng宿é
jiēhǎoshēngwǎnduìlèishuāngpāngtuó
chūméngshìzhēngniánshǐgǎichēngyuán
réncóngjūnzàiyòuwèiliàngjuéjiù
zhuóguāngàojiǔzhìbǎocúnduō
zhānbāoguǒzhìshízhǐzàishùluòtuó
jiànzhūtàimiàogàodǐngguāngjiàzhǐbǎibèiguò
shèngēnruòliútàixuézhūshēngjiǎngjiěqiècuō
guānjīng鸿hóngdōushàngtiányànzuòjiànguóláibēn
wāntáixiǎnjiéjiǎoānzhìtuǒtiēpíng
shàshēnyángàijīngjiǔyuǎntuó
zhōngcháoguānlǎoshìkěngǎnānē
tóngqiāohuǒniújiǎoshuízheshǒuwèi
xiāoyuèshuòjiùmáiméiliùnián西kōngyínó
zhīshūchèn姿mèishùzhǐshàngbáié
zhōudàizhēngzhànrénshōushí
fāngjīntàipíngshìbǐngrènshùchóngqiū
ānnéngshànglùnlièyuànjièbiànkǒuxuán
shízhīzhǐcuōtuó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倡导“文以载道”,反对骈文,复兴秦汉散文传统,代表作《师说》《原道》等说理透辟,气势雄健。其诗奇崛险怪,开“韩孟诗派”。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故称韩文公。他以儒家道统自任,力排佛老,其文学主张与实践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相关推荐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南北朝〕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石鼓歌

〔宋代〕苏轼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彀。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耈。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伐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

何人作颂比崧高,万古斯文齐岣嵝。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文字谁记某。

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埽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随击掊。

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鬼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石笋行

〔唐代〕杜甫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

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

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

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石苍舒醉墨堂

〔宋代〕苏轼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消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石钟山记

〔宋代〕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涧记

〔唐代〕柳宗元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石竹咏

〔唐代〕王绩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