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雁

〔唐代〕李远

早晚辞沙漠,南来处处飞。

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

碧海魂应断,红楼信自稀。

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早晚辞沙漠,南来处处飞。

早晚间离开沙漠,一路向南,到处飞翔。

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

关隘山岭间常有雨雪,风和雨水损伤了我这身羽毛。

碧海魂应断,红楼信自稀。

面对茫茫碧海,思念得魂都像要断了,故乡红楼那边的消息,自然越来越稀少。

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

真不知道,在那些捕鸟的弓箭之外,还能剩下几行同伴,能飞回故乡去。

注释

(1)雁:为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

(2)关山:历史上著名的关隘而得名,它横亘于张家川东北,绵延百里,是古丝绸之路上扼陕甘交通的要道。

(3)矰缴: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

咏雁拼音版

yǒngyàn
zǎowǎnshānánláichùchùfēi
guānshānduōxuěfēngshuǐsǔnmáo
hǎihúnyīngduànhónglóuxìn
zhīzēngzhuówàiliúhángguī

作品简介

《咏雁》是唐代诗人李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候鸟迁徙为喻,首联“早晚辞沙漠,南来处处飞”勾勒大雁离漠南飞的壮阔图景,“处处飞”暗含漂泊无定之意;颔联“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以苦寒环境状写征途艰险,羽毛的磨损成为生命耗损的诗意象征;颈联“碧海魂应断”化用《汉书·苏武传》雁足传书典故,“红楼信自稀”转写人间音书难通,时空双线并进;尾联“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以冷峻设问作结,在箭矢威胁与归雁行列的计数中,寄寓对生命存续的深沉忧思。全诗咏物与抒怀水乳交融,展现晚唐律诗精工沉郁的特质。

创作背景

《咏雁》此诗创作于晚唐动荡时期(约公元9世纪中叶),李远作为夔州刺史,对迁徙经三峡的雁群有细致观察。诗中“沙漠”当指北方草原,“碧海”借指南方洞庭等大泽,符合大雁“衡阳回雁峰”的迁徙路线。“矰缴”意象既写实猎雁工具,也暗合牛李党争中士人如惊弓之鸟的处境——与杜牧“惊弦雁避”之叹可互为印证。这种将物候现象与政治隐喻相结合的写法,既延续了杜甫《孤雁》“谁怜一片影”的比兴传统,更折射出晚唐文人普遍的生存焦虑。

作者介绍

李远(?—860),字求古,一作承古, 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人。大和五年(831),登进士第。开成中,为监察御史,佐福建幕。入朝,会昌元年,为尚书司门诗外郎。大中十二年,宰相令狐绹荐为杭州刺史。又曾任岳、忠、建、江诸州刺史,终御史中丞。远善棋工诗,情地闲雅,与杜牧友善。有《李远诗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李远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魏晋〕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咏草

〔宋代〕俞紫芝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咏萤

〔南北朝〕萧纲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花生。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

咏雾

〔唐代〕苏味道

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

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

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

方谢公超步,终从彦辅游。

咏柳

〔唐代〕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竹

〔宋代〕徐庭筠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