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咏怀诗,多叹息旅途行役之苦,咏家贫年衰及力图自勉之意,表现了作者归隐后有志难酬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全诗语言质朴,文体省净,而内涵丰富,包蕴深远,体现了陶诗的基本特色。
杂诗十二首·其四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时,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杂诗十二首》这组诗共十二首,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陶渊明五十四岁时;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渊明三十七岁时。
翻译注释
翻译
丈夫有志在四海,我愿不知将老年。
和睦亲戚相共处,子孙孝敬保平安。
面前琴酒终日列,杯里从来酒不干。
松带尽情娱乐欢,晚间早睡晨起晚。
谁像当今世上人,满怀名利若冰炭。
身亡同样归坟墓,用此空名导向前!
注释
(1)志四海:志在四方,谓志向远大。
(2)不知老:不知老之将至。语本《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相保:相互爱护,相互依靠。
(4)觞弦:代指饮酒与奏乐歌唱。
(5)肆:陈列,谓摆在面前。
(6)朝日:当作“朝夕”,指终日。
(7)樽:酒杯。
(8)燥:干燥。
(9)缓带:放松束带,谓无拘无束。《晋书·隐逸传》:陶渊明为彭泽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而渊明辞归,所以以缓带为愿。
(10)孰若:哪像。
(11)冰炭:比喻贪和求名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
(12)丘垄:指坟墓。
(13)道:同“导”,引导。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陶渊明的诗
相关推荐
杂诗三首·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杂诗十二首·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杂诗四首·其四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阴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杂诗七首·其一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杂诗七首·其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杂诗七首·其三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飞鸟遶树翔,噭噭鸣索群。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晚桃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
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
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
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
杂诗·近寒食雨草萋萋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杂诗十二首·其十一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杂诗十二首·其十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
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沈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