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咏

〔唐代〕王维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

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

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

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作品简介

《李陵咏》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咏史诗,以汉代名将李陵的悲剧命运为主题。全诗通过刻画李陵的少年英姿、沙场血战、兵败被俘、忍辱思报等场景,展现了英雄失路的悲壮与忠诚难表的痛苦。诗中“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以视听交融渲染战场肃杀,“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揭示其生不如死的矛盾心境。王维借古讽今,在盛唐武功煊赫的背景下,隐晦表达对朝廷刻薄寡恩的批判,体现了其早期诗作“风骨遒劲”的特点。

创作背景

《李陵咏》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约720年),王维20岁左右游历长安时。李陵故事在唐代常被文人用以寄寓怀才不遇之愤,王维青年时积极求仕,诗中“引领望子卿”(子卿即苏武)的呼告,暗含对知音难遇的忧虑。安史之乱后王维被迫接受伪职的经历,与此诗主题形成戏剧性呼应,更见历史反讽。

翻译注释

翻译

汉朝的李将军,三代都是将门虎子。

刚刚成年就颇具兵法奇策,年纪轻轻已具壮士气概。

长驱直入追逐塞上的匈奴人,深入单于的壁垒中。

旌旗面对面地陈列,响起悲壮的军乐声。

太阳在沙漠的边陲落下,烟尘里依然不断传出战争的喧嚣。

计划一举歼灭骄横的胡虏,而不只是消灭匈奴王的侍从。

然而失去了大军的援助,于是背负上了投降游牧民族的耻辱。

从小就蒙受汉庭的恩德,怎能忍受坐下来思考这种屈辱?

内心期待着自己能够报效朝廷,没能舍身就死。

殷切期望子卿你啊,除了你谁还能理解我呢?

注释

(1)结发: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

(2)陲:边疆、靠近边界的地方。

(3)骄虏:骄横的胡虏。

(4)名王:指古代少数民族声名显赫的王。

(5)婴:缠绕。

(6)穹庐: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7)投躯:舍身;献身。

(8)引领:伸颈远望。多用来形容期望殷切。

(9)子卿:苏武,字子卿,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得以获释回汉。

全文拼音版

língyǒng
hànjiājiāngjūnsāndàijiàngmén
jiéyǒushàoniánchéngzhuàngshì
chángsàishàngérshēnchánlěi
jīnglièxiāngxiàngxiāobēi
shāchuízhànshēngyānchén
jiānglìngjiāomièmíngwángshì
shījūnyuánsuìyīngqióngchǐ
shàoxiǎoménghànēnkānzuò
shēnzhōngyǒubàotóuwèinéng
yǐnlǐngwàngqīngfēijūnshuíxiāng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著名诗人、画家,被誉为“诗佛”。祖籍山西祁县,生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其诗以山水田园见长,清新空灵,融禅意于自然,如《山居秋暝》《鹿柴》等。精通音律,擅画水墨,开创“文人画”传统,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隐居辋川,半官半隐,将诗、画、禅融为一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李陵论

〔唐代〕白居易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 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上京道中杂诗十二首·其十一·李陵台

〔元代〕黄溍

日暮官道边,土室容小憩。

汉将安在哉,荒台犹髣髴。

低徊为之久,怀古增歔欷。

长风吹旷野,飞雨千里至。

萧条苍山根,草木馀爽气。

常怜司马公,予夺多深意。

奏对实至情,论录存大义。

史臣司述作,遗则敢失坠!

读史述·其九·李陵

〔明代〕魏学洢

李陵飞将雏,千弩应弦倒。

万里搏单于,匈奴不堪扫。

箙中花箭尽,鼓死龙城道。

名败志不成,身与毡帷老。

日落望乡台,酸风嘶荒草。

子卿不相理,十年恨盈抱。

李陵庙

〔清代〕龚楚

重围深入计原疏,兵败途穷力尽初。

汉帝寡恩臣至此,苏卿返国尔何如。

殊乡落日千山雪,痛哭陈情一纸书。

此处未应遗庙在,寻踪仍向远公庐。

李陵咏

〔明代〕张楷

李陵入匈奴,自恃将家子。

眼空沙漠群,气弱天下士。

转战驱懦兵,贪功入深垒。

杀气惨云日,笳鼓昏未已。

苦将死敌争,坐使家声靡。

堂堂飞将军,夫岂卫律比。

远意欲有为,偷生以含耻。

对案不能食,殊方忍居此。

霜寒塞雁鸣,雪冻白草死。

迢遥望妻孥,灭没谁与理。

题李陵苏武泣别图

〔明代〕刘炳

臣有千古哀,覆水一去难再回。

臣有三寸舌,染丝一黑难再白。

丈夫瓦裂声名亏,汉不我得将安为。

吞声长哀送苏武,忠肝惟有青天知。

烟沙萧条压冰雪,心事凄凉泪成血。

谁怜魂魄老边尘,空有丹心曕汉阙。

目断关河夕照迷,茂陵烟树草萋萋。

将身不似云边雁,犹得年年故国归。

李陵泣别图

〔元代〕江垕

黄云黯将暮,白日寒无晖。

送客度河梁,惆怅难别离。

代马虽善行,按辔姑迟迟。

初心孰予察,后罪甘诛夷。

君老既堪去,我及无家归。

阳春满皇都,长负平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