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咏

〔唐代〕王维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

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

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

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作品简介

《李陵咏》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从李陵“三代将门子”的出身落笔,着重描写他对敌作战的勇敢精神,表现他对汉室的忠心,对他的不幸结局表示同情。全诗语言质朴流畅。

创作背景

王维创作《李陵咏》此诗时,年仅十九岁。王维读史有感,为英雄李陵蒙冤所震撼而作此诗。

翻译注释

翻译

汉朝的李将军,三代都是将门虎子。

刚刚成年就颇具兵法奇策,年纪轻轻已具壮士气概。

长驱直入追逐塞上的匈奴人,深入单于的壁垒中。

旌旗面对面地陈列,响起悲壮的军乐声。

太阳在沙漠的边陲落下,烟尘里依然不断传出战争的喧嚣。

计划一举歼灭骄横的胡虏,而不只是消灭匈奴王的侍从。

然而失去了大军的援助,于是背负上了投降游牧民族的耻辱。

从小就蒙受汉庭的恩德,怎能忍受坐下来思考这种屈辱?

内心期待着自己能够报效朝廷,没能舍身就死。

殷切期望子卿你啊,除了你谁还能理解我呢?

注释

(1)结发: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

(2)陲:边疆、靠近边界的地方。

(3)骄虏:骄横的胡虏。

(4)名王:指古代少数民族声名显赫的王。

(5)婴:缠绕。

(6)穹庐: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7)投躯:舍身;献身。

(8)引领:伸颈远望。多用来形容期望殷切。

(9)子卿:苏武,字子卿,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得以获释回汉。

全文拼音版

língyǒng
hànjiājiāngjūnsāndàijiāngménzi
jiéyǒushǎoniánchéngzhuàngshì
zhǎngsāishàngérshēndānlěi
jīnglièxiāngxiàngxiāobēi
shāchuízhànshēngyānchén
jiānglìngjiāomièmíngwángshì
shījūnyuánsuìyīngqióngchǐ
shǎoxiǎoménghànēnkānzuò
shēnzhōngyǒubàotóuwèinéng
yǐnlǐngwàngziqīngfēijūnshuíxiāng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著名诗人、画家,被誉为“诗佛”。祖籍山西祁县,生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其诗以山水田园见长,清新空灵,融禅意于自然,如《山居秋暝》《鹿柴》等。精通音律,擅画水墨,开创“文人画”传统,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隐居辋川,半官半隐,将诗、画、禅融为一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维的诗

相关推荐

李花赠张十一署

〔唐代〕韩愈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李都尉古剑

〔唐代〕白居易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

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

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李夫人三首·其三

〔唐代〕李商隐

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

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波割。

清澄有馀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

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

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苍。

李卓吾先生遗言

〔明代〕李贽

春来多病,急欲辞世。幸于此辞,落在好朋友之手。此最难事,此余最幸事,尔等不可不知重也。

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向南开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后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岂有一毫不清净者哉!我心安焉,即为乐土。勿太俗气,摇动人言,急于好看,以伤我之本心也。虽马诚老能为厚终之具,然终不如安余心之为愈矣。此是余第一要紧言语。我气已散,即当穿此安魄之坑。

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余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头照旧安枕,而加一白布中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布廿字交缠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出,待五更初开门时寂寂抬出,到于圹所,即可装置芦席之上,而板复抬回以还主人矣。既安了体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横阁其上。阁了,仍用芦席五张铺于椽子之上,即起放下原土,筑实使平,更加浮土,使可望而知其为卓吾子之魄也。周围栽以树木,墓前立一石碑,题曰:“李卓吾先生之墓。”字四尺大,可托焦漪园书之,想彼亦必无吝。

尔等欲守者,须是实心要守。果是实心要守,马爷决有以处尔等,不必尔等惊疑。若实与余不相干,可听其自去。我生时不着亲人相随,没后亦不待亲人看守,此理易明。

幸勿移易我一字一句!二月初五日,卓吾遗言。幸听之!幸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