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是宋代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五言律诗,首联写作者自己与吴远游有异好同功,颔联写作者责己及为苏轼鸣不平,颈联写作者与苏轼遭遇、心神、厚谊,尾联写作者托吴寄言苏轼:此生对君海枯石烂不变心。全诗语言质朴,四用杜诗而不露痕迹。风格凝重,感情慷慨而不流于粗豪。其中“百年”一联,虚实结合,用事切题,可称全篇的警策。
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
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我亦惭吾子,人谁怨此公?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苏轼坐元祐党籍,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贬居惠州(今属广东)。陈师道也受党祸牵连,被撤了颍州教授。时有道人吴远游欲到惠州探望苏轼,师道作此诗以通款曲。
翻译注释
翻译
早就听到你的大名,很高兴和你见面,虽然我们各有所好,却同样倾慕苏公。
深感惭愧啊,我无力和你同去拜谒,这世间还有谁会这样敬仰一代文雄。
想来这位老人如今已经是霜鬓白发,关山万里遮不住秋风送我心会神同。
请转告他,卫大将军门下任安还在,我依旧是他当年见过面的清贫老翁。
注释
(1)吴先生:吴复古,道士。
(2)谒:进见。般用于下对上。
(3)异好:指吴复古学道,与作者不同。
(4)同功:指彼此都仰慕苏轼。
(5)此公:指苏轼。
(6)任安:汉代大将军卫青权势衰落,霍去病权势大增。原卫青门下的故旧门客大多奔赴霍去病处求官,惟独任安不肯去。
(7)秃翁:作者自谓。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陈师道的诗
相关推荐
送湖南李正字归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孤游怀耿介,旅宿梦婉娩。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送周子充左史奉祠归庐陵
黄鹄飘然下九关,江船载月客俱还。
名高岂是孤臣愿,身退聊开壮士颜。
倾盖当年真旦暮,沾巾明日有河山。
后期淹速都难料,相对犹怜鬓未斑。
送韦评事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送从兄郜
道路本无限,又应何处逢。
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
野渡波摇月,空城雨翳钟。
此心随去马,迢递过千峰。
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
时危身赴敌,事往任浮沈。
末路三江去,当时百战心。
春风吴苑绿,古木剡山深。
千里沧波上,孤舟不可寻。
送姚司法归吴
吴掾留觞楚郡心,洞庭秋雨海门阴。
但令意远扁舟近,不道沧江百丈深。
送薛存义序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於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二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送杨中丞和蕃
锦车登陇日,边草正萋萋。
旧好寻君长,新愁听鼓鼙。
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
汉垒今犹在,遥知路不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