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游塞》是唐代诗僧齐己的一首边塞送别诗。此诗以"槐柳野桥"的中原意象与"行尘马前"的征途场景对举,勾勒出空间跨越的张力;"秋风汉地"与"客路胡天"的工对,强化了文化地理的转换;颈联"雁聚河浊""羊群草膻"以腥膻物候凸显塞外特征;尾联"陇头宿"用北朝乐府《陇头歌》典故,在乡梦与流水声中收束,完成从物质边疆到心理边界的诗性建构。全诗对仗精严而气脉苍茫,展现晚唐边塞诗的凝练特质。
送人游塞
槐柳野桥边,行尘暗马前。
秋风来汉地,客路入胡天。
雁聚河流浊,羊群碛草膻。
那堪陇头宿,乡梦逐潺湲。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送人游塞》此诗作于后梁乾化年间(911-915),时齐己居荆州龙兴寺。诗中"汉地"暗指中原政权,"胡天"实指契丹崛起的北方。"河流浊"特指黄河上游泥沙景象,"碛草膻"反映游牧经济特征。作为南方诗僧,齐己通过虚拟的边塞书写,既延续盛唐边塞诗传统,亦折射五代十国时期民族碰撞的现实焦虑。末句"乡梦潺湲"的禅意,为其边塞诗注入独特的空灵气质。
翻译注释
翻译
不知名的小桥旁,槐树与柳树静静伫立,行路踏起的沙尘遮挡在马儿前方。
秋风席卷过汉朝的疆土,我们踏着外乡的路进入边塞。
大雁聚集之地,河水因此变得浑浊,而曾经翠绿的草地,在羊群啃食过后,已化为一片沙滩。
谁能忍受在边塞的寒夜中栖宿?无尽的思乡之情化作泪水,与梦境交织成连绵不绝的哀歌。
注释
(1)行尘:行走时扬起的尘埃。
(2)客路:指外乡的路。
(3)碛:沙漠。
(4)那堪:哪能承受,哪能忍受。
(5)潺湲:形容流泪的样子。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雁飞。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送东莱学士无竞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新。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送钱少府还蓝田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
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
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
送李判官赴东江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送张舍人之江东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李明府去官
谤言三至后,直道叹何如。
今日蓝溪水,无人不夜鱼。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其二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