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咏蛙》该诗最早是由1987年7月17日《羊城晚报》发表的一篇不足200字的短文“披露”的。此后,许多报刊出版物将该文中提到的咏蛙诗,当作毛泽东的诗作加以传播。但该文作者既不是毛泽东作诗的见证人,也未交代是从何人那里、从何处资料中得知此诗的。
另有李世民、薛瑄、严嵩、张璁、郑正鹄等多个版本的类似民间故事流传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七绝·咏蛙》该诗最早是由1987年7月17日《羊城晚报》发表的一篇不足200字的短文“披露”的。此后,许多报刊出版物将该文中提到的咏蛙诗,当作毛泽东的诗作加以传播。但该文作者既不是毛泽东作诗的见证人,也未交代是从何人那里、从何处资料中得知此诗的。
另有李世民、薛瑄、严嵩、张璁、郑正鹄等多个版本的类似民间故事流传
《七绝·咏蛙》该诗作于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当时正在离家乡50多里的湘乡县东山书院读书。湘乡东山书院不同于一般的县学馆,自清代同治年间以来,湘乡出了个曾国藩,他因为率领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而为清政府立了大功,因而湘乡由于军功而获得二品以上官爵的就有两千多家,从而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军官兼地主的特权阶层。东山书院便是为了培养这些人家的子弟能博取功名利禄而兴办的。在东山书院读书的大多数是那些地主豪绅的纨绔子弟,他们穿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壤、穿着简朴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毛泽东在精神上感到有些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大概因此之故,毛泽东写下了这首题为《咏蛙》的诗。
独自坐在池塘像老虎蹲在那里,在绿杨树下好养精神。
春天到来假如我不先开口鸣唱,哪个虫儿敢发出声音?
(1)咏蛙:该诗是毛泽东引用和改写自清末湖北英山名士郑正鹄《咏蛙》:“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荫。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2)虎踞:如虎之蹲踞。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百子池深涨绿苔,九光灯迥绿浮埃。
天孙实驾何年驻,阿母飚轮此夜来。
空外粉筵和露湿,静中珠幌彻明开。
秋河不断长相望,岂独人间事可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