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衹少我一人。
注释
(1)异乡:他乡、外乡。
(2)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3)佳节:美好的节日。
(4)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5)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衹少我一人。
(1)异乡:他乡、外乡。
(2)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3)佳节:美好的节日。
(4)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5)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以质朴语言抒发重阳思亲之情。首句"异乡异客"的双重强调奠定孤独基调;次句"倍思亲"的"倍"字成为千古诗眼;后两句"遥知登高"的想象与"少一人"的缺憾,将空间距离转化为情感张力。全诗以"独-逢-遥-少"为情感脉络,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从实写到虚想的升华,开创节日怀亲诗的经典范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此诗作于开元五年(717年)王维十七岁游学长安时。"山东"指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永济),时诗人兄弟正居故乡。作品将汉代重阳佩茱萸的民俗注入个人情感,"少一人"的留白手法直接影响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今山西永济王维故居有诗碑刻录此作。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
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
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彷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去岁重阳已百忧,今年依旧叹羁游。
篱底菊花唯解笑,镜中头发不禁秋。
凉风又落宫南木,老雁孤鸣汉北州。
如许行年那可记,谩排诗句写新愁。
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
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