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闻砧

〔唐代〕白居易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

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作品简介

《江楼闻砧》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闻砧望月”的意象串联思乡主题,前两句通过江州十月始闻捣衣声与中原九月授衣的时令差异,暗喻久滞他乡的孤寂;后两句借登楼望月之景,将万里故园情思凝练于“一夕高楼月”的静默中。全诗以平淡笔触呈现游子对物候变迁的敏感,通过时空对照与情景交融延伸出深挚的情感张力。

创作背景

《江楼闻砧》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初到江州。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遇刺身亡;与此同时,刑部侍郎裴度也在另一条路上被刺负伤。刺客的目的是阻止朝廷对叛乱的彰义军节度使吴元济进行讨伐。

事情发生后,白居易认为这是国家的耻辱,次日就上书奏请尽快缉拿凶手归案,从严处理。但是一些权贵怨恨白居易先谏官言事,给他定了僭越的罪名;并诬告他在母亲看花坠井死后仍作赏花和新井诗,是大逆不道,有悖名教。结果,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此诗即作于客居江州的苦闷时期。

翻译注释

翻译

江南的人家准备冬衣总是较晚,直到十月才听到捣衣的砧声阵阵传来。

这一夜,高楼之上月色清冷,那阵阵砧声牵动了我飞越万里的思乡之心。

注释

(1)闻砧:听到在石上捣衣的声音。砧,捣衣石。捣衣、指人们在做衣服前,先把丝帛等放在石上拍打,使其松软。

(2)江人:指江州人。

(3)授衣:指准备寒衣。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到了九月,就得开始制作过冬用的衣服。《诗经·豳风·七月》:“九月授衣。”

全文拼音版

jiānglóuwénzhēn
jiāngrénshòuwǎnshíyuèshǐwénzhēn
gāolóuyuèwànyuánxīn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居易的诗

相关推荐

江令人请赞

〔宋代〕释宗杲

渠本宣州人,生缘在宁国。

前不尊释迦,后不敬弥勒。

家贫无饭疃,出家去投佛。

行脚走诸方,江南遍江北。

才参临济禅,便作白拈贼。

眼里有瞳人,肚中无点墨。

还如跛阿师,说得行不得。

江楼曲

〔唐代〕李贺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

〔金代〕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江夏行

〔唐代〕李白

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

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

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

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

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

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

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

不如轻薄儿,旦暮长相随。

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