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
江南的人家准备冬衣总是较晚,直到十月才听到捣衣的砧声阵阵传来。
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这一夜,高楼之上月色清冷,那阵阵砧声牵动了我飞越万里的思乡之心。
注释
(1)闻砧:听到在石上捣衣的声音。砧,捣衣石。捣衣、指人们在做衣服前,先把丝帛等放在石上拍打,使其松软。
(2)江人:指江州人。
(3)授衣:指准备寒衣。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到了九月,就得开始制作过冬用的衣服。《诗经·豳风·七月》:“九月授衣。”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
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
江南的人家准备冬衣总是较晚,直到十月才听到捣衣的砧声阵阵传来。
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这一夜,高楼之上月色清冷,那阵阵砧声牵动了我飞越万里的思乡之心。
(1)闻砧:听到在石上捣衣的声音。砧,捣衣石。捣衣、指人们在做衣服前,先把丝帛等放在石上拍打,使其松软。
(2)江人:指江州人。
(3)授衣:指准备寒衣。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到了九月,就得开始制作过冬用的衣服。《诗经·豳风·七月》:“九月授衣。”
《江楼闻砧》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闻砧望月”的意象串联思乡主题,前两句通过江州十月始闻捣衣声与中原九月授衣的时令差异,暗喻久滞他乡的孤寂;后两句借登楼望月之景,将万里故园情思凝练于“一夕高楼月”的静默中。全诗以平淡笔触呈现游子对物候变迁的敏感,通过时空对照与情景交融延伸出深挚的情感张力。
《江楼闻砧》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初到江州。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遇刺身亡;与此同时,刑部侍郎裴度也在另一条路上被刺负伤。刺客的目的是阻止朝廷对叛乱的彰义军节度使吴元济进行讨伐。
事情发生后,白居易认为这是国家的耻辱,次日就上书奏请尽快缉拿凶手归案,从严处理。但是一些权贵怨恨白居易先谏官言事,给他定了僭越的罪名;并诬告他在母亲看花坠井死后仍作赏花和新井诗,是大逆不道,有悖名教。结果,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此诗即作于客居江州的苦闷时期。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西山连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舡雨打篷。
渠本宣州人,生缘在宁国。
前不尊释迦,后不敬弥勒。
家贫无饭疃,出家去投佛。
行脚走诸方,江南遍江北。
才参临济禅,便作白拈贼。
眼里有瞳人,肚中无点墨。
还如跛阿师,说得行不得。
恩重娇多情易伤,漏更长,解鸳鸯。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远岸无行树,经霜有伴红。
停船搜好句,题叶赠江枫。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
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
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
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
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
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
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
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
不如轻薄儿,旦暮长相随。
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