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感化寺

〔唐代〕王维

翡翠香烟合,琉璃宝地平。

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

谷静唯松响,山深无鸟声。

琼峰当户拆,金涧透林明。

郢路云端迥,秦川雨外晴。

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

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

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

香饭青菰米,嘉蔬绿笋茎。

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

作品简介

《游感化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绘了化感寺的幽静景致,展现了佛寺的庄严与山林的清寂。诗中“翡翠香烟合,琉璃宝地平”以瑰丽意象写佛寺之华美;“谷静唯松响,山深无鸟声”则以空灵之笔渲染山寺的静谧。后文“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融入佛典故事,增添禅意。全诗语言清丽,意境超脱,既写景又寓禅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以及其晚年倾心佛学的思想倾向。

创作背景

王维《游感化寺》此诗不像为一己述怀而作,而应该是一首专为感化寺所题的诗。王维晚年热衷于颂禅,对于佛教有着真实的敬意,所以颇为用心地为感化寺题诗。

翻译注释

翻译

翡翠似的山色叠重香炉的烟色,琉璃瓦装饰的佛地平正方大。

佛寺中房舍连绵,山虎的洞穴临着屋檐。

山谷里静悄悄的唯有松树的声音,山林茂密得听不到鸟声。

如玉石般的山峰当窗对耸,映射着金色阳光的水涧透过林层闪烁光芒。

通往国都的路在遥远的云端,秦岭山阴面的雨外天气晴朗。

幻化成雁王的佛祖来享用果品祭献,鹿女踏着花在此间行走。

去掉尘垢的烦恼辞别贫困的乡里,皈依佛教修习小乘境界。

野蕨菜绕着篱笆生长,空旷的官舍中山樱花绽放。

用青菰米做了香喷喷的饭,配着绿笋这样嘉美的蔬菜。

发誓陪着诵经的僧侣,正坐着学习佛法的奥义。

注释

(1)琉璃: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在高温下烧制而成宝石,色彩如流云漓彩,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中国古代最初制作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由于工艺复杂,数量稀少,在一定时期内,人们认为琉璃比玉器还要珍贵。在阿弥陀佛如来常驻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中有七种珍宝被合称为“七宝”。在佛经中,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但普遍都有琉璃。

(2)宝地:佛地。多指佛寺。

(3)龙宫:指佛寺。海龙王到灵鹫山,闻佛说法,心中欢喜,想请佛至大海龙宫供养。佛答应了他。海龙王即入大海化作大殿,佛与诸比丘菩萨共涉宝阶入龙官,受诸龙供养,为说大法。后世据此佛经故事将龙宫作为佛寺的美称。

(4)连栋宇:一幢接一幢的房屋,形容房舍之多。

(5)檐楹: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6)琼峰:形容山峰如玉石般美丽。

(7)拆:裂。

(8)郢路:通往楚国郢都的路。屈原《九章·抽思》:“惟郢路之兮,魂一夕而九逝。”后世用“郢路”形容重返国都之路。

(9)迥:远。

(10)雁王:领头的大雁,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佛教徒认为,佛陀可以不周的形象,来人间帮助人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玄秘事宜。

(11)鹿女:佛经中所说的仙女。《杂宝藏经·鹿女夫人缘》记载,有婆罗住在仙山,在仙石上方便,后来有精气,被路过此地的雌鹿舔到而怀孕。当雌鹿将要生产的时候,来到仙人这里生了一个端正殊妙的女孩,只有脚像鹿一样,婆罗门把她养大取之养育长成。这个女孩足迹所到之处,都会生出莲花来。

(12)抖擞:梵语中头陀的意译,即去掉尘垢烦恼。

(13)归依:皈依,信奉之意。

(14)化城: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果,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法华经·化城喻品》)。

(15)青菰米: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用来做饭,古以为六谷之一。

(16)清梵:形容和尚诵经之声。此处借指和尚。

(17)无生:佛教语。谓没有生灭,不生不灭。

全文拼音版

yóugǎnhuà
fěicuìxiāngyānliúbǎopíng
lónggōngliándòngxuébàngyányíng
jìngwéisōngxiǎngshānshēnniǎoshēng
qióngfēngdāngchāijīnjiàntòulínmíng
yǐngyúnduānjiǒngqínchuānwàiqíng
yànwángxiánguǒxiàn鹿huāxíng
dǒusǒupínguī宿huàchéng
ràoshēngjuékōngguǎnshānyīng
xiāngfànqīngjiāshū绿sǔnjīng
shìpéiqīngfànduānzuòxuéshēng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著名诗人、画家,被誉为“诗佛”。祖籍山西祁县,生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其诗以山水田园见长,清新空灵,融禅意于自然,如《山居秋暝》《鹿柴》等。精通音律,擅画水墨,开创“文人画”传统,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隐居辋川,半官半隐,将诗、画、禅融为一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维的诗

相关推荐

游嘉州龙岩

〔宋代〕苏洵

系舟长堤下,日夕事南征。

往意纷何速,空严幽自明。

使君怜远客,高会有馀情。

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

山川随望阔,气候带霜清。

佳境日已去,何时休远行。

游岳麓寺

〔明代〕李东阳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

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游来仙洞早发道中

〔明代〕王守仁

霜风清木叶,秋意生萧疏。

冲星策晓骑,幽事将有徂。

股虫乱飞掷,道狭草露濡。

倾暑特早发,征夫已先途。

淅米石间溜,炊火岩中庐。

烟峰上初日,林乌相嘤呼。

意欣物情适,战胜癯色腴。

行乐信宇宙,富贵非吾图。

游金山寺

〔宋代〕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游泰山六首·其五

〔唐代〕李白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游虎丘小记

〔明代〕李流芳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游灵岩记

〔清代〕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游仙诗十九首·其五

〔魏晋〕郭璞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

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

珪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

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

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游虞山记

〔清代〕张裕钊

十八日,与黎莼斋游狼山,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二十一日,买舟渡江,明晨及常熟。时赵易州惠甫适解官归,居于常熟,遂偕往游焉。

虞山尻尾东入熟城,出城迤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其最胜为拂水岩,巨石高数十尺,层积骈叠,若累芝菌,若重巨盘为台,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有二石中分,曰剑门,騞擘屹立,诡异殆不可状。踞岩俯视,平畴广衍数万顷。澄湖奔溪,纵横荡潏其间,绣画天施。南望毗陵、震泽,连山青以相属,厥高鑱云,雨气日光参错出诸峰上。水阴上薄,荡摩阖开,变灭无瞬息定。其外苍烟渺霭围缭,光色纯天,决眦穷睇,神与极驰。岩之麓为拂水山庄旧址,钱牧斋之所尝居也。嗟夫!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岩阿为维摩寺,经乱,泰半毁矣。

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工,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今指谓易州:“一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临望多古树,有罗汉松一株,剥脱拳秃,类数百年物。寺僧俱酒果笋而饷余两人已,日昃矣。循山北过安福寺,唐人常建诗所谓破山寺者也。幽邃称建诗语。寺多木樨花,自寺以往,芳馥载涂。

返自常熟北门,至言子、仲雍墓,其上为辛峰亭。日已夕,山径危仄不可上,期以翼日往。风雨,复不果。二十四日遂放舟趣吴门。行数十里,虞山犹蜿蜒在蓬户,望之了然,令人欲反棹复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