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月光为意象,通过对其形态变化的观察,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前两句"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描绘月光普照万物的景象,用"触处明"写月光之无所不在,"远含清"状月色之朦胧清幽。后两句"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转折,指出人们常为月缺而惆怅,却不知月圆时也未必有情,暗喻人生无常、完美难求的深刻思考。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李商隐诗歌婉曲见意的典型风格。
月·过水穿楼触处明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月亮是古典诗词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常见意象,羁旅之人大多对月抒怀,以寻慰藉,月缺时即盼望着月圆,希望在月圆时,人能如月般团圆。诗人在失意时创作此诗。《月》其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翻译注释
翻译
越过江河穿过楼阁到处一片光明,吴刚在月宫伐树,远远看去一片凄清。
人们望着残缺的初月或残月,空自惆怅,因为月亮圆时也未必对人有情。
注释
(1)触处:到处。
(2)藏人:似月中隐若有人,或指吴刚。
(3)树:指月中桂。
(4)初生:月初刚出的上弦月。
(5)欲缺:指十五月圆后开始残缺的下弦月。
全文拼音版
月·过水穿楼触处明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杰出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其诗构思精密,语言瑰丽,善用典故与象征,开创“朦胧诗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代表作《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情感深挚,含蓄隐晦。因卷入“牛李党争”而仕途坎坷,终生潦倒。诗作多抒写个人失意与时代苦闷,七律成就尤高,对宋代西昆体及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李商隐的诗
相关推荐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月儿弯弯照九州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月
三十六宫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沈沈。
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
月季
月季只应天上物,四时荣谢色常同。
可怜摇落西风里,又放寒枝数点红。
月夕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
月季花
一番花信一番新,半属东风半属尘。
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月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月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