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沈器之二首》是南宋诗人姜夔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第一首以连续的譬喻比况自己时时出现的天涯沧落之感。
答沈器之二首·其一
江汉乘流客,乾坤不系舟。
玉琴虚素月,金剑落清秋。
野鹿知随草,饥鹰故上鞲。
风流大堤曲,一唱使人愁。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姜夔虽一生难以自食其力,但他并不甘愿依赖他人生活,很想使自己的才能贡献于当世。就在他移居杭州的那一年,曾向朝廷进《大乐议》一卷,《琴瑟考古图》一卷,论当时乐器、乐曲、歌诗之失。但朝臣妒其多能,置之不议。对此,他仍不灰心,两年后又进《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虽得下诏免解的优待,但于进士考试中却未能选中,竟致羁旅天涯,终老布衣。此题两首,就是他“蓑笠寒江过一生”(姜夔《三高祠》)的自我写照。 从姜夔的旅踪和此题的内容看,这两首诗大约是开禧三年(1207年)姜夔在杭州作。
翻译注释
翻译
我是在江汉之间乘船漂泊的人,天地之大却无一处可系缆小船。
美琴空对明月而没有人去弹奏,金剑沉落于秋霜却得不到重用。
野鹿懂得到长草的地方去觅食,饥鹰为了食物而甘愿受人驱使。
唱一曲有着襄阳遗风的大堤曲,歌声一起却不禁令人愁绪满怀。
注释
(1)江汉:长江、汉水流域。乘流客:乘船漂泊的人,作者自指,姜夔生长于湖北汉阳,游食于江浙一带,所以自称乘流客。乘流,顺水而下,顺着水流。枚乘《七发》:“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
(2)乾坤:天地间。
(3)不系舟:拴不住的船,比喻自身漂泊不定。《庄子·列御寇》:“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4)玉琴:白玉装饰的美琴。
(5)素月:皎洁的月亮。
(6)金剑:金光闪闪的宝剑。章碣《赠边将》:“宛转龙蟠金剑雪,连钱豹躩绣旗风。”
(7)清秋:指秋霜。
(8)随草:随草而食。
(9)上鞲:站到猎人臂鞲上去,臂鞲,古时束衣袖的一种皮革臂套。猎人用以停立猎鹰,见猎物而放飞。
(10)风流:遗风。
(11)大堤曲:乐府曲调名,出于《襄阳乐》,内容多写儿女风情。李白《大堤曲》:“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从本诗看,沈器之似为襄阳一带人,故用此曲。
(12)愁:愁思。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姜夔的诗
相关推荐
答柳恽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答龙门潘秀才见寄
男儿四十未全老,便入林泉真自豪。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山中是处有黄菊,洛下谁家无白醪。
相得秋来常日醉,伊川清浅石楼高。
答刘桢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答刘美之见寄次韵
休疑迁客迹全贫,犹有沙鸥日见亲。
勋业已辞沧海梦,烟花多负故园春。
百年长恐终无补,万里宁期尚得身。
念我不劳伤鬓雪,知君亦欲拂衣尘。
答郑骑曹青橘绝句
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
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答畅校书当
偶然弃官去,投迹在田中。
日出照茅屋,园林养愚蒙。
虽云无一资,樽酌会不空。
且忻百谷成,仰叹造化功。
出入与民伍,作事靡不同。
时伐南涧竹,夜还沣水东。
贫蹇自成退,岂为高人踪。
览君金玉篇,彩色发我容。
日月欲为报,方春已徂冬。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答友人论学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