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武侯》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咏史七言绝句。诗中借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事迹,抒发了对贤才治国与虚心纳谏的深刻思考。前两句“恸哭杨颙为一言”引用诸葛亮因部下杨颙直言而悲恸的典故,强调纳谏之重;后两句以“区区庸蜀”抗衡吴魏的史实,点明诸葛亮成就大业的核心在于“虚心得贤”。全诗语言凝练,以史喻今,体现了王安石对人才与治国关系的政治见解。
诸葛武侯
恸哭杨颙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
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诸葛武侯》此诗具体创作年份不详,应作于王安石变法期间或晚年退居金陵时。王安石作为宋代改革家,始终强调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诗中借诸葛亮治蜀的典故,暗喻宋代政治现状——若欲以弱胜强、振兴国势,必须虚心纳谏、广聚贤才。杨颙之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因其直言谏诤而悲恸,王安石借此呼吁当权者重视贤臣之言,同时隐含对变法中人才困境的感慨。
翻译注释
翻译
诸葛亮在杨颙去世后为其痛哭,只因为杨颙曾向其谏言治国之术,这般风范今日又有谁能继承。
小小蜀地竟能与吴魏抗衡,若非虚心纳谏怎能招揽贤才。
注释
(1)恸哭:放声痛哭,号哭。
(2)杨颙:蜀臣,曾向诸葛亮谏言治国之术,他死后诸葛亮深感悲痛。
(3)庸蜀:指四川。庸、蜀:皆古国名。庸在川东夔州一带,蜀在成都一带。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武侯庙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武侯庙古柏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
诸葛亮论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共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武侯庙古柏
密叶四时同一色,高枝千岁对孤峰。
此中疑有精灵在,为见盘根似卧龙。
次韵颜运使伏龙山诸葛祠堂二首·其二
大义炯如新,千年报国身。
宁从东海死,不作帝秦人。
次韵颜运使伏龙山诸葛祠堂二首·其一
羽扇白纶巾,堂堂六尺身。
我评秦汉下,宇宙只斯人。
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
天汉遥遥指剑关,逢人先问定军山。
惠陵草木冰霜里,丞相祠堂桧柏间。
八阵风云通指顾,一江波浪急潺湲。
遗民衢路还私祭,不独英雄血泪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