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后出郭

〔明代〕高启

俯仰兴亡异,青山落照中。

民归邻树在,兵去垒烟空。

城角犹悲奏,江帆始远通。

昔年荆棘露,又满阖闾宫。

作品简介

《兵后出郭》是元末明初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诗人于战后信步出城,见城外的景物转眼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颔联写军队已经撤走,留下废弃的营垒,进一步从侧面来写战争造成的破坏;颈联写城头上悲凉的角声时时鸣起,江面上漂着片片白帆;尾联写诗人之感慨:没想到当年吴王宫殿变成废墟事,又在旧地重演。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遭受战乱的百姓的真切同情和对不义战争的强烈谴责,语调沉郁,且以虚写实,有无限的题外之意。

创作背景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于江浙一带建立政权,自称吴王。后屡为朱元璋所败,疆土日蹙。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吴地政权被朱元璋的部将徐达、常遇春等摧毁,张士诚被装进囚笼押解建康,几天后在囚室中自缢死。之后,高启作《兵后出郭》此诗,怀古伤今。

翻译注释

翻译

顷刻之间,一切都已改变,而只有夕阳斜照的青山依旧。

姓躲避战乱回到家中,见到的只有邻家的树木;战争结束,兵垒中虚无一人,没有一缕炊烟。

城楼上隐隐传来凄楚的号角声,那水天相连的江面,飘动着几片孤帆。

战争,使百姓流离失所,城池毁灭,当年昊王阖闾的宫阙成为废墟的情景,不想又重现于今日。

注释

(1)兵:战争,指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攻克平江,执吴王张士诚。

(2)郭:本指外城,泛指城市。

(3)俯仰: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

(4)垒:营垒,军用堡寨。

(5)角:军中号角。

(6)荆棘:《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行成,夫差将许之,伍子胥谏,吴王不听。子胥垂泪曰:“以曲作直,舍谗攻忠,将灭吴国,殿生荆棘。”又《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伍被谏淮南王日:“臣闻子胥谏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剌露沾衣也。

(7)阖闾宫:诗中代指张士诚之宫。阖闾,春秋时吴国国君,被越王勾践打败重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曾打败越国,因而骄矜自大,后为越所灭。

全文拼音版

bīnghòuchūguō
yǎngxìngwángqīngshānluòzhàozhōng
mínguīlínshùzàibīnglěiyānkōng
chéngjiǎoyóubēizòujiāngfānshǐyuǎntōng
niánjīngyòumǎngōng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其诗才华横溢,众体兼善,尤以歌行体见长,风格清新超逸,既有豪放之作,亦有婉丽之篇。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气势磅礴,《梅花九首》清丽脱俗。因曾为张士诚幕僚,后被朱元璋借故腰斩,年仅三十九岁。著有《高大史大全集》《凫藻集》等,其诗作标志着元诗向明诗的过渡,在明代诗坛影响深远。

高启的诗

相关推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明代〕唐伯虎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湘中作

〔唐代〕张九龄

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

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

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

永路日多绪,孤舟天复冥。

浮没从此去,嗟嗟劳我形。

小雅·无羊

〔先秦〕诗经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

〔宋代〕苏轼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与施从事书

〔南北朝〕吴均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龙冈漫兴五首·其五

〔明代〕王守仁

归与吾道在沧浪,颜氏何曾击柝忙?

枉尺已非贤者事,斩轮徒有古人方。

白云晚忆归岩洞,苍藓春应遍石床。

寄语峰头双白鹤,野夫终不久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