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秋词

〔宋代〕苏轼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作品简介

《清平乐·秋词》是宋代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全篇俱为想象之辞。上片写行程,借淮河、汴水、长江、梁苑等地理名称以及黄叶、秋霜等秋季景物,说明行者的去向,路途的遥远,到达的时间。下片写游历。词人想象好友陈述古到南都后,定当携壶游原,飞觞酹酒,祭奠凭吊先贤。

创作背景

该词应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1074年),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词中预计陈襄到时已“黄叶乱”,有“霜”,该词大约作于初秋,陈襄即将离杭州时。

翻译注释

翻译

清澈的淮河与混浊的汴水,远在钱塘江西岸。您的红旗抵达时,黄叶遍地,狼藉散乱。白霜也会袭入梁王的故园。

您将在秋原的什么地方手执酒壶?驻马访古,徘徊踟蹰。双庙的遗风至今还在,漆园的傲吏大概已无。

注释

(1)清淮浊汴:清淮,清澈的淮河水。淮河为古代四渎之一,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入安徽,注入洪泽湖,下游自淮阴县与大运河会合。古汴,汴河故道有两条,这里是指隋以后汴河故道,由河南的旧郑州、开封至商邱县治南,改东南流经安徽的宿县、灵璧、泗县入淮河。现在已荒废,只有泗县尚有汴水断渠。

(2)江西:古时泛称长江以南为江东或江左,长江以北为江西或江右。

(3)红旆:红旗。此指太守的仪仗。

(4)梁王故苑:汉代梁孝王刘武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修治的宫室园林。参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5)携壶:带着酒壶。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这里有游赏的意思。

(6)停骖:停住车马。骖,一车驾三马或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

(7)踟蹰: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8)双庙: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雎阳(今河南商丘),最后都壮烈牺牲,后人立二祠,称为双庙。事见《新唐书·忠义传》。

(9)漆园傲吏:指庄周。庄周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经做过漆园吏,抱有傲视王侯,不为名利所动的人生态度。事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全文拼音版

qīngpíng··qiū
qīnghuáizhuóbiàngèngzàijiāng西ànhóngpèidàoshíhuángluànshuāngliángwángyuàn
qiūyuánchùxiétíngcān访fǎngchíchúshuāngmiàofēngshàngzàiyuánàoyīng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清平乐·咏雨

〔清代〕王夫之

归禽向暝,隔断南枝径。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

随波赚杀鱼儿,浮蘋乍满清池。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

清平乐·红笺小字

〔宋代〕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平乐·野花芳草

〔唐代〕韦庄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清平乐·会昌

〔近代〕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