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四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三首针对苏辙诗对他的赞誉,故自谦逊,表明自己老迈多病将归隐江湖。
苏辙第三诗中主要描述苏氏父子的作品已流传至契丹;而哥哥的声名尤著。苏轼答诗针对原诗对他的赞誉,故自谦逊,表明自己老迈多病将归隐江湖。同时字里行间对异域已流传他父子三人的作品,也流露出喜悦之情。
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鴂舌问三苏。
那知老病浑无用,欲向君王乞镜湖。
《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四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三首针对苏辙诗对他的赞誉,故自谦逊,表明自己老迈多病将归隐江湖。
苏辙第三诗中主要描述苏氏父子的作品已流传至契丹;而哥哥的声名尤著。苏轼答诗针对原诗对他的赞誉,故自谦逊,表明自己老迈多病将归隐江湖。同时字里行间对异域已流传他父子三人的作品,也流露出喜悦之情。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苏辙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行至涿州,写有《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苏轼也答了四首和作,时出为杭州知州。
以毡帐为房的北方,近年来文化也有些发达,满口异族话语的人们,时不时问起三苏一家。
哪里知道我已然老病无用,想向朝廷请求归隐从此告假。
(1)毡毳:犹言毡幕、毡帐、毡乡。北方游牧民族多住毡帐,此指契丹。毳,粗糙的毛织物。都,优美貌,此处指有文化。
(2)鴂舌:《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 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形容少数民族语言难听难懂。此借指契丹人。
(3)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4)欲向:一作“欲问”,一作“欲向”。
(5)乞镜湖:贺知章晚年为道士,请求朝廷赐其镜湖为放生池。此借指归隐。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
遥怜鸿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贼负恩。
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梦天门。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割鸡令得近乡关。
仕路风波双白发,闲曹笑傲两诗流。
故人相见自青眼,新贵即今多黑头。
桃叶柳花明晓市,荻芽蒲笋上春洲。
定知闻健休官去,酒户家园得自由。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拟叩九关笺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
风急啼乌未了,雨来战蚁方酣。
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西湖三载与君同,马入尘埃雁入笼。
东海独来看出日,石桥先去踏长虹。
遥知别后添华发,时向樽前说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
指点先凭采药翁,丹青化出大槐宫。
眼明小阁浮烟翠,齿冷新诗嚼雪风。
二华行观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此生的有寻山分,已觉温台落手中。
胡羊代马得安眠,穷发之南共一天。
又见子卿持汉节,遥知遗老泣山前。